yevon_ou 发表于 2018-11-26 10:31:27

水库论坛 | 论就业与污染

水库论坛|欧神文集|欧神小密圈|欧成效|房产投资官网

论就业与污染



国民生产总值 = 非农就业人口*人均生产力



1)生产力

国民生产总值,有二种统计方法。即收入法与支出法。收入法:国力=农业+工业+服务业。支出法:国力=消费+投资+出口。

但在英国财长布朗,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等人的桌上,却有着另外一张试算表。另外一套总体预算表格。在这个表格中,他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另外一套核算推理。

在他们表格中,国民生产总值=非农就业人口*人均生产力

对所有的政治课学徒而言,“生产力”都是一个耳熟能祥的名字。几乎每一个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人们,都能熟悉地背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原始社会、奴隶制、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但“生产力”到底是多少,怎么定量计算。绝大多数人,却是云里雾里,完全不知所谓。对历史的判断也就无从谈起了。事实上,“生产力”可以计算,有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总量=人口*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非农就业人口*人均生产力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工农服务业容易统计,而“生产力”比较玄乎。很难计算。所以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还是靠收入法与支出法。靠各级乡镇,油井海关,一级级汇总而来。再加以平均勘错,最后得出报告向外界公布。

这个公式,国民生产总值=非农就业人口*人均生产力,只有理论上的价值,并无法实际计算操作。格老几次解释美国生产力增长,无需担忧加息,也是靠的反推而出数据。

虽然公式只具有理论价值,但追究其哲学内含,却有很大的展开意义。

1993年末,中国粗放式经济增长已经走到了尽头。各地普遍都是高污染,高消耗,高浪费的初级工业。重复建设,低水平浪费严重。对资源的开采消耗,也达到了非常惊人的地步。生态,污染,江河,人口,普遍已经忍受不住对自然的无尽破坏。

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央提出了“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种种诸项措施,经过漫长的痛苦的阵痛期,终于迎来了“十五”末期的拐点向上,全面回暖,经济加速发展的好时光。

但在这同时,另一种社会现象也在加剧,并引起了民众的巨大伤痕与苦难。这就是遍及几乎所有国企的下岗潮。几十年的铁饭碗被打破,要到人才市场上自力更生,寻找工作。而社会的变迁又十分巨大,处处需要计算机和外语技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白领青年。这对于4050阶层,无疑是非常痛苦苦难的一段往事经历。直到今天仍斑斑血泪。

智者无晦。这二件事,看似毫无关联。很多人将其归咎于官长的贪污腐败,或者领导的宏观铁面。某位雄才大略的雄岸伟人,被下岗职工记恨在心。


但事实上,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讲,万事皆有因果。原先的国企大锅饭吃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打破,为什么要进行经济转型,为什么要节约能源?

从这个公式:国民生产总值=非农就业人口*人均生产力,就看得很明白了。


在一段时间内,国民生产总值是恒定的,任何人也不可能一夜间将中国变为强国,不可能一夜之间超英赶美。虽然中国发展已经很快了,能够保持9~10%的增长。但赶上日美还需要很长的时间,饭是要一口一口吃的,路是要一步一步走的。

当“国民生产总值”恒定之时,“就业人口”和“生产力”,就成了反比关系。

要保持一个比较高的生产力,要维持一种“精细化”的生产经济,要广泛使用高科技,高技术,高精尖的现代技术。要在高端领域开辟市场,不在欧美背后捡面包屑吃,中国就必须发展高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新型工业。


但在国力一定的情况下,“生产力”越提高,“就业人口”就越少。原先30个人才能炼一炉钢,现在电脑化了全自动了,3个人就能炼一炉岗。工人们当然要下岗了。

“生产力”和“就业人口”是成反比的。当中国提出口号,要改变“粗放式经营模式”时,就意味着中国不需要那么多人口,意味着中国劳动力的大量下岗。

但反过来,拼命增加“就业人口”,把“生产力”速度放慢放缓,行不行?
答案也是不行。随着1996之后,东三省的呼声日益强烈。中央不得不又作出了一定的让步。大量低效率,低工艺,高浪费的矿井,中小钢厂,污染硫厂,得以保留。东北的乡镇企业虽然缺乏效率,但他们吸纳了巨量的就业人口。
这样的一个模式,同样弊端重重。因为“生产力”不高,所以一个大就业的模式,必然是“粗放”的,高污染,高浪费的。东北的黑土地已经被开垦得伤痕累累,缺水,缺油,缺矿,空气污染。一个高度浪费的工业,同样是后代子孙、民族的灾难。

中国的GDP,大约每年增长10%和,这已经是全世界最快的速度。这意味着中国可以在“非农就业人口”和“生产力”之间加以调节平衡,或者4%+6%,或者5%+5%。

但无论如何,一个“改变增长模式高新技术”则必然导致高失业。而“高就业人口”则必然导致低效率高污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嗟乎。



2)就业与贫富分化

放弃“粗放式”产业模式的第二个后果,就是直接导致贫富分化。
我们知道,一段时间内,GDP的增长总是有限的,再英明的领导人,也很难让经济快上一个点。同样,再庸才的总理,也很少让增速大幅下降。当GDP一固定,“就业”和“生产力”就成反比关系。

当中国提出“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时,就立刻意味着贫富分化不可避免。

国民生产总值=非农就业人口*人均生产力

在这个公式中,当我们强调于“人均生产力”,冀望有一个更清洁,更有效率,更少污染的持续经济体。冀望产业结构升级,优先发展于电子,软件,生物,医药,光电,纳米等,一个职员可以产生数十万美金的产业时。
这也就意味者“财富是由少数人生产出来的”。

我们知道,分配,永远是跟着生产走的。虽然有种种仇富和对高收入人群的普遍歧视。但事实的结果是,“生产决定分配”。

任何一个社会,生产永远是决定性的。当财富由少数人生产出来时,财富也必然由少数人享有。这也是正当的,合理的,正义的。

中国倾向于优先培养一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当普通工人农民,还在拿¥800元/月工资的时候。由政府支持和行政鼓励,优先培养起一批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企业。

高科技、高产值,则必然导致高工资高花红。原先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是不应该有这么多DotCom公司的。


但政府既然倾斜性支持,则收入分配必然也倾斜性支持。让高薪白领获得了比农民多几倍、几十倍的生产力。工人农民既然面朝黄土背朝天,小白领拿5000~6000的工资也就不足为奇了。

3)福利为何下降

国民生产总值=非农就业人口*人均生产力


在这个公式中,引伸出来的第三个含义,就是人们群众的物质生活消费水平。很多人都在抱怨,这二年生活水平提高得并不多,没有前几年多。至少实际购买力,感觉增长不快持平下降。
“生产力”极其重要。

决定每一个人物质生活水平的,决定我们究竟能过得多快活多富裕,就是等式中这很简单一项“生产力”。“生产力”决定我们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越过越幸福。
“生产力”增长缓慢,则人民生活水准,提高得停滞缓慢。

我们知道,增长有二种方式,一种是“数”的增量,一种是“质”的增长。
“数”的增长,是不会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准的。好比我原先是一个机床工,天天在工厂里刨机床。那我的收入是¥800元/月。

如果公司做大了,从几十人一个小车间,做到几百人、几千人,很多很多间分厂。
而我还是一个机床工,天天在车间里刨部件。那我的工资还是¥800元/月。不会有任何改变。产业公司的做大,只是意味着有更多的工人,更多的人口纳入了劳动生产体系。


而相反的,公司的做大,不是因为招更多的工人。而是因为采取数码机床了。现在的我,只要坐在办公室里面,监控全自动化的机床流水线,一分种可以做十个零件。


这就意味着我的生产力增加了,相应的工资也可以增加到¥8000元/月。而工厂,并不需要招收更多的员工。

很多人都在抱怨,“GDP每年增长10%,而生活却没有丝毫改善”。他们是对的,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改善,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很有可能仅仅是人口的增加,有更多的人享受到了城市生活。

国民生产总值=非农就业人口*人均生产力。
在这个公式中,引伸出来的第三个含义,就是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人们总是希望生活越过越好,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经济很有可能增长,但人民生活未必过得更好。想要人们生活过得更好,除非“人均生产力”增长。否则,经济发展会完全被人口增长吞嚼掉,就象1980年的马来西亚和1966年中国。

所以“人均生产力”一定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维持人民的幸福满意度。


“非农就业人口”的增加,直接关系到了农民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到农民如火山喷发般的愤怒。而“生产力”的增长,则关系到城市居民的满意度。关系到城市白领阶层的牢骚与抱怨程度。

“就业人口”与“生产力”,二者的分配,必需保持一定的平衡程度。才能综合农民与市民的满意程度,才能维持社会的团结稳定。

是要“粗放式经济”浪费低效污染,还是国企下岗
是要“粗放式经济”浪费低效污染,还是贫富分化
是要“粗放式经济”浪费低效污染,还是福利下降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嗟乎,奈何!


4)非农就业人口与老龄化社会


我们查阅西方分析师著作,经常会看到类似的文献:“中国今年实质增长率,有望达到8.8%,低于其潜在增长率二个百分点”。

这里的实质增长率,就是我们每年大书特书的GDP增长,但英美经济学家所谓的“潜在增长率”,又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英美的经济学家,研究依靠的是“国民生产总值=非农就业人口*人均生产力”这个公式。

按照这个公式,每一年新进入的劳动力市场,和依年老而退休的人群,都是可以根据“人口学”而统计出来的。就可以得出因人口而驱动的经济增长因素,一般为每年1%~3%左右。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提高,则主要靠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提高。这样看大量的资本投入数据,资源投入数据,以及历史国家横向比较。

中国通常,都表现为“制度折价”。也就是说中国通常达不到理论所赋值,理论值生产力增长的上限。而是有所折价,这是因为官员的腐败,政府的管制,以及不合理的政策制度。这些糟糕的政府,使得中国象套上枷锁的笨牛,每年少增长-2%。

所以说,“中国增长率8.8%,低于其潜在增长率二个百分点”

我们的邻国日本,已经经历了十几年可怕的经济衰退零增长。同时,众所周知,日本也是全世界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而这二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答案也是简单而清晰,国民生产总值=非农就业人口*人均生产力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始终没有大的增长。徘徊在衰退的边缘。但如果我们实际观察日本的现状,会惊讶地发现,日本的“非农就业人口”,衰退得非常厉害。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虽然止步不前,但主要是因为20~60岁人口的不断减少,劳动力日益缩减导致。如果我们仔细考虑日本的生产力,我们将会发现,日本的“人均生产力”,还是在不停地往前增长地,甚至不比西欧等国家稍慢。

换言之,日本从没有弱小过!

在这过去的十几年中,日本依然鸟枪换炮,无论技术或是效率,均有大幅提高。高新技术技改,也获得了十足的进步。

日本今日之衰败,仅仅是因为在职劳动力人口的缩小。也就是说,只要日本迎来新一个人口出生高峰期,日本的国力就会飞速增长,并迅速膨胀为一个噬人的亚洲大国!
警惕,不要蔑视日本。

同样的道理,另外一个话题,则是印度的崛起。
很多人都不满意中国的风光,对印度的吹捧,越来越多见诸报导。当然,印度有很多优势,有非常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但至少其中有一条,是站不住脚的。
就是我们大谈特谈的“人口红利”


印度20~50岁的人群,比中国多三分之一。二十年后,中国就将逐步老龄化社会。而印度,还依然“年轻”。
但对于国家的力量,这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知道,有意义的,仅仅是“非农就业人口”,国民生产总值=非农就业人口*人均生产力。

农业在后现代社会中,GDP比例不足1%,在统计学上被忽略。而且农业有很多特习,很特殊的编制,如户籍,暂住证等等。这使得农业和城镇人口,构成了“城乡二元化”,农民被忽略。而欧美很多统计,就干脆使用“非农就业人口”。

中国和印度,并不能完全地套用教科书经济学理论。因为现在城乡二元化还没有解决。因为害怕“稳定、治安、劳保”等种种因素,农民工还不能自由进城。农民和市民之间,还存在着天然屏障。


或许,有可能,从人口学和出生数上,中国未来二十年的青壮年人口会下降。但只要中国能够从农民之中补充,“城镇青壮年人口”还是可能增加的。

比如说,原本中国有4亿青壮人群,有1亿是“城镇青壮人群”。
二十年后,中国老龄化,只剩下3.5亿青壮人群,但只要允许农民进城,中国甚至可以拥有1.2亿“城镇青壮人群”更多。

重要的是“非农就业人口”,他们才是高效率,才可以带来人均几十万几百万的产值。
事实上,由于中国拥有更多的城市吸纳能力,能让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能有更多的城镇化农民进城。从劳动力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比印度更光明。



老龄社会,或许会在社会养老,财务,伦理上,造成巨大的困难和纷扰。但我们并不担心中国的国力增长,和GDP增长速度。更不担心印度挑战。

只要我们允许更多的农民进城,允许吸纳与同化,允许农民同胞们分摊与共享城里人的资源,知识和遗产。城镇人口老龄化并不可怕,城里人老人赡养问题也容易解决,只要我们能做到以下三点:

1)有步骤地放开户籍,逐步农民进城
2)给农民教育的机会
3)招农民做城里人女婿



(水库论坛|欧成效, 2006年5月6日晚)
上海户口,价值百万。很多应届生通过积分是可以入的(一般是985或211学校)。但很多应届生是不清楚如何操作,并且往往都是到毕业了才想起这个问题。但还是差个1-2分,甚是可惜。凡事要趁早筹备,这里有好的渠道,助您一毕业就有机会拿个上海户口。人生第一桶金是这么来的!详情请扫二维码加微信Shuidi021,备注“水库论坛”。



水库论坛|欧神文集|欧神小密圈|欧成效|房产投资官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库论坛 | 论就业与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