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锯 发表于 2019-3-19 11:56:42

个人《3000万富豪相亲花多少钱》一文下一些评论的看法

水库论坛是一个职业炒房论坛!一套房子,成了贫富之间的分水岭!
水库论坛真正教你做的事,其实是毁三观,竖新生!
水库论坛一点一点讲述房产投资的逻辑,讲述老百姓最关心的事!
水库论坛网址:www.oushenwenji.net
水库论坛微信群统一入口:shuidi021,备注“水库论坛”。个人《3000万富豪相亲花多少钱》一文下一些评论的看法
哦,各位好——事先提醒一下,我四天没睡觉了。讨厌的是,我在头昏眼花神志不清的时候更容易说人话。这次的内容很简单,但也相当有趣(可能吧)。 大家可能也发现了,不管是企业主还是和欧神这样的投资客,他们一旦说到自己的生活有关内容,就总有人评论到“这是因为xxx的自卑”。我原来觉得这可能是“古已有之”,但随着我突发奇想去了解过以后……觉得这不是“古已有之”的。要想了解大众文化,尤其是以前的大众文化,最好的载体并不是什么社会记录。因为记录往往服务于很多特定目的,而相当有效的统计方法也要到二战后才真正诞生出来,这就使得早年的数据纰漏挺大。最有效的载体其实是不同时期的通俗小说,只要这个社会不是主要由文盲组成,那么销量较好的通俗小说或者受劳苦大众欢迎小说往往更容易客观反映出当时人的想法或倾向。记录数据可能错误或者骗人,但销量不会。这个世界唯有市场与肚皮不会骗人。 如果我们仔细的看一下原来小说里说“富人自卑”类的内容,大体上是一些生活习惯层面与普通人的相似点或不如的地方(一般来说只要把相似的部分“下调”就能达到效果)。注意,这里说的“小说好不好”可不一定说的是名著,很多名著在当年受众范围其实比较窄——既然我们谈论的是“下层对上层说自卑”这件事,那么我们就应该找当年面向劳苦大众的作品。其实这也并不算很方便,名著好找,这种名不见经传在当年是廉价文化产品的东西反而不好找一些。这是真的——别说书籍,你找找当年的垃圾电影试试?经典的一下子就能找着,垃圾的反而难找很多,因为这些东西虽然当年存世量很大,但是都不注意保存。这就好像现在的收藏品猎手一样,电子产品本身可能还容易找,但是完好的包装盒反而难找许多。很多时候完好的包装盒比里面的东西还要贵,更别说还未拆包的了。上次我在逛市场的时候居然发现了上海生产的第一批国产电视机,那个家伙居然想用200块钱卖给酒吧当中古摆设……这台电视不仅完好,而且连外包装都接近于崭新,良心的我选择把真相告诉他。 幸好一些好事的人会把这些东西稍微搜集一下作为历史资料,否则这些本来最多的东西反而会更快消失。 比方说,我们在看美帝二战和一战到二战之间的东西,我们就会以为二战的电影是《魂断蓝桥》那样的,小说也是反映“战争中的人的情感”的;如果是一战和二站之间,我们现在可能会认为当时是黑帮片……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虽然我很难找到当时大量的“常规片”,但是一些片子依然被认为是“典型”。要直接描述这种类型的电影还比较麻烦,但好在我们近期有一个代表人物郭敬明,他还有个商业上挺成功的作品《小时代》。简单来说,美军介入以前好莱坞就是满世界比《小时代》还要“城乡结合部式土豪幻想”的集合体,小说就更别说了。有一个词是专门描绘这种小说的,叫“五分钱”,意思就是路边摊上五美分就可以买一本——回想一下快20年前的我们的路边摊就知道了,就是类似《法律故事xxx》那样的用类似草纸材质印刷的廉价书籍就行了,还有那些“全庸武侠”作品。封面往往是大枪抱大波,剧情么……用100页纸说完现在整部网络爽文?这些书反而很好的描述了当时一般劳苦大众的诉求和最直接的价值观念。这就好像现在很多废宅看后宫系或者龙傲天类动漫作品是一样的——这些内容都是不可能做到的,理性上也能知道不现实,但除了最基本的欲望以外还是暗暗的强化了各种不现实的判断方式。当然,这类作品除了英雄救美+无端暴富龙傲天以外,还有很多“高富帅vs穷矮富”的桥段,或者是通过奇怪的“弱智的高智商”手段识破富有对手的心思然后把人家搞残之类的。中间描写富人“自卑被挖出来了”的场景一般有如下连贯场景。 1:描写了富人小时候为了一个小目的干了个坏事。2:以后经常干这个坏事,但是这个坏事其实过程也不复杂,但是养成了习惯。3:之后因为这个坏事被“龙傲天”识破,咔嚓一下就把“黑心肠土豪”干翻了。 我们都知道。“自卑”这个东西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其使用时并不是一种“医疗化”的思路,走的不是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大部分作品或者说日常生活中,“自卑”其实更多指代的是“习惯上的弱点”,或者是衬托说话者“自身强点”的用处。但是我们都明白,不管是判断对方的弱点还是衬托自身的强点,本身都需要一个相对严谨的力量与优势的判断过程。 这种严谨至少要体现为“起因”“事件”“事件连续发生”“这人一直采用这一策略”“不好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哪怕在最低限度上认定“对方自卑”。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什么层级的人类,认为对方“自卑”本身是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的信息量也不会很低。这是必然的谨慎,因为在对抗中错误的判断对方的某一策略是他常用且为弱点的代价是很大很大的——因为一般来说,习惯弱点就是结构弱点,针对这一弱点的打击一定是自己的主力,判断失误至少意味着整场斗争发生战略失败(无论战斗输赢,错误的判断往往意味着战略预估的风险与收益比失衡)。 哪怕是在“文艺作品”里,人类当然也是相对谨慎的,就算放低了标准也不可能将整个标准弃之不顾,至少要逻辑自洽才行。 我们就拿欧神的《3000万富翁每天都能花多少钱》一文下的评论来说好了,现在优秀评论上去了,之前的垃圾评论都往下排了,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观测到几个“典型”的评论。 总结一下这类反对评论的内在逻辑——这一段反应了很多内容,我提出几个方面,大家可以延伸思考一下。垃圾评论的内在逻辑:“欧神在感情上这么算计,得不到真爱滴,达不成目的滴。” 好,我们来深度剖析一下这段话,或者更明确的说一下这类人的“真爱”策略的运行,这对于我们了解“说人家自卑”的过程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首先从社会层面上来说。“不计代价真爱”使得宣扬整个此类行为的“脱经济考量化(至少是普通经济行为)”——注意这儿经济不一定是指钱,而是指所有效用,当然钱也是其中一部分。一般来说,能够凌驾于普通经济行为的事情只有一个,那就是“高概率的生死存亡抉择”,一般来说只要让个体觉得这一决策能带来极高的死亡率,那么无论收益多高,那个人都倾向于不这么做——只要有别的选择。这很正常,因为生存中对于收益的考量往往不是用一个阶段的收益高低就能涵盖的,每次都冒高度风险并不是一个好策略。通常情况下,面对高概率生死存亡抉择时,行为会变得暴力化——这个时候就不是市场行为了。一旦暴力出现,那么在此领域市场也就崩掉了——市场崩掉了,高效配置资源的方式也就崩掉了。从这一点来看,其实这类评论的说法不仅没有“公德心”,而且还对现实是悲观的,甚至是“丛林法则”的。 这么一说,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真爱党”暗含的暴力属性。这本身是一种下犯上的策略之一,通过煽动下层使用更多的暴力来扰乱市场,用社会总体效用损失的情况下试图让自己获得更大利益。什么?你问:“既然总体市场受损,他的群体受损最大,那么他怎么会觉得自己可能获得更大利益?”我答:“虽然整个群体受损最大了,但是这些人觉得自己在自己的群体里先说一步就能抢占先机,这样自己就能赚到好处。这个道理就和加入传销的人一样,他们觉得自己早进去就能趁早盈利出局。”你看,这和“田园女权”其实是一个套路。当然,大部分人因为阅历的增长和“德行”的提高会逐渐抛弃此类想法,但是一部分人也可能会因为思路过于复杂而选择不接受,变成传说中的“老愤青”——缺乏见识或者阶级变动(哪怕是阶级内变动)过少的人,由于缺乏多种“统计数据”,无法得出可预测的大范围结论。所以他们会绝对化“老愤青”行为,然后在后续的人生中继续强化这种本来应该是小孩子才采取的套路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依我之见,任何在学校毕业后进入社会两年以上的人还“抱有此类想法”的人,都是可耻的——因为这说明在工作中缺乏真正的斗争,生活中也没有寻求和拥抱变化。从社会角度上里说是浪费粮食,从环境角度来说是浪费空气,从宇宙角度来说是白白熵增,从智慧角度来说是白长大脑皮层伴发前额叶病变。广泛参加斗争,参与提高,寻求见识与拥抱变化的人,进入社会的两年内肯定会形成一套相对更合理更全面的,在此方面的新作战与生活系统——不再需要这种接近于“自杀式袭击”的做法了。 两年以上还这么认为的,就类似于:“人家当兵两年至少也是个连长,不需要也不应该抱着炸药包冲上去了,你怎么现在还是个大头兵呢?”或者是“你都当了连长了,怎么还抱着炸药包往上冲?你死了你的兵怎么办?跟你一块死吗?” 简称:要么没资格负责,要么不负责。 其实这种“绝对暴力策略”不一定在任何时候都不适合用,问题是:这种属性本身是不利于全社会日常存在的,也不利于绝大多数在这个问题上不需要面对“赌上性命”的人。从交配与情感获得来说,除了本身难以获得交配与情感资源的人以外,这一策略都不适用于普通市场参与者。因为就交配市场来看,男女比例基本为1:1,而且基本需求近似,所以除了极少数极其难以获得基本资源者以外,并不需要用这种极其高危的策略。这种策略本身相当于“赌场全押”,也就是用拼命以获得收益的方式——我们有时也会把这类行为称呼为“战斗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再依靠装备与战术,而是依靠意志”。势均力敌的全面战争最后是拼意志——但是啥事儿刚开始都得拼意志……这不是弱就是脑子里有包——你能想象美军攻打伊拉克的时候不靠飞机坦克直升机,人家开一群自爆卡车炸伊拉克吗?(虽然美国发动全美司机全家自爆卡车是可能比飞机坦克更恐怖)一般来说,觉得困难并且需要采用极端“全局自爆筹码全押”策略的人群通常有三类。1:非常年轻的年轻人,比如说青春期恋爱。小孩子一方面因为大脑发育还不完全容易冲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个时代的大多数孩子缺乏求偶的物质资源,这个时候就必须用疯狂来进行“筹码全押”以获得相对大一些的议价权。2:缺乏任意自身可认可的优势战斗力,或者自认为的优势长期未能在市场中见效的人。比如说穷矮挫与土肥圆。穷矮挫与土肥圆中只要有任何一条相对来说没问题,那么就算是“倒贴”都有人的。而且穷矮挫和土肥圆这六个,其中穷和挫是可以通过奋斗解决的,矮其实也可以。土肥圆则都可以通过努力解决。但是,在努力获得回报以前的“当下”,则可能缺乏战斗力,因此当下就想进入市场还是需要“全押”——这种战术是合理的,但这证明了其当下还是穷矮挫或者土肥圆。3:想要通过某一事件(这里是指婚姻)大幅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由于自身缺乏下一等级的作战能力但又“很迫切”,因此还是需要“全押”。这类人觉得“正常筹码”不够,但是“全押”给的加成就恰好能够得上了。这类似于赌场,有一些人想进更大的赌局,所以不光把筹码全部押上,还企图“押自己的一只胳膊”。 第三类人和第一类人在一些语言上有共同点。1:他们都很强调自己的“忠贞不渝”。2:他们总是喜欢强调“你是我的,我是你的”。3:他们总是会拿“对方进行的任何利益计算当作威胁”。 第一条强调自己的“全押”,并试图让对方相信“你是最大的股东,所以未来盈利主要是你的”。第二条强调的是“对方的归属权及暗含的报复或利益收回时的绝对性”,也就是股东条款。第三条是剥夺对方的决策根基,用降低总效用的方式来维持上面两条的延续性。 第二类人(也就是认为自己是穷矮挫的人)一般会被认为是“自卑”的——因为他们通常会说明自己的不足之处,这看上去比较像是在“承认自己的交易筹码不足”。所以第二类人不论怎样,都容易被认为“在考虑理性的交易”——至少是对第三类“急于求成爬阶级”的人来说,他们能接触到的“交易”也就这样了。 由于很大一部分人或者说大部分人属于第一类和第三类,因此他们对于“感情交易”的直观理解主要也是来源于“穷矮挫谈资本不够”。 但是第一类人是可爱的,因为他们不是要求别人“自爆”,只是自己自爆以后觉得两个人一起炸的还不够惊天动地——高中生本来还以为自己可以轰轰烈烈,结果就是个二踢脚。第三类人是恶心的,他们是要求别人自爆,可是自己不自爆。就算自己自爆了,也是为了逼别人爆的更大。前者是在放“爱情的烟花”,虽然短暂而幼稚,但很美,值得永远回忆。这就好像老兵们一起上了战场结下了生死之交,毕竟战斗中都是你冒着生命危险救我,我也冒着生命危险救你。虽然战斗结束后大家各奔东西,但是老兵会上还是不分你我喝个痛快。后者是在点“厨房里的煤气罐”,又熏又臭,甚至还可能拖上邻居一起鸡犬升天。大家以后老死不相往来,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当然,我们就可以想到:很多人都倾向于把“谈感情资本”和“穷矮挫”联系在一起,至少行为上它们的确是有一些类似的部分。 同事呢,人类本身是一种比较垃圾的统计学生物机器,直观接触次数的重要性凌驾于统计条件的设计。这就导致了有钱人谈论情感资本时的举动,会被类同“穷矮挫”的行为,因为这在某些情况下的确在直观上有近似性,时间长了反而发现不了区别(统计条件在瞎搞)。    好,然后我们从“客观标准低于平均值”这件事上,能够找到“说欧神自卑的外在观察事件”的来源。但是,这仅仅能解释一部分。 因为问题来了,穷矮挫被认为的“自卑”行为不只能具备相似的某些直观的表现,自卑是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所以要认为一个人自卑,这些直观表现只能作为“说他自卑”的一个“弱势依据”,不能成为“这个人的主观弱势导致持续性做出这样选择”的决定性要素。也就是说:找到了表现,也只是感觉自己拣了个软柿子,但是吃不吃软柿子或者这是不是个柿子,那还是要看这个果子在想什么。顺带一提:穷矮挫其实和底层是两回事,穷矮挫最关键的是个“挫”,底层不一定“挫”。不“挫”的底层是有上进心的,虽然也会拼命但不会显得不计代价(绝大多数时候不会),他们一般还是求稳的。一个聪明的底层类似于“兵油子”,虽然自己不是个能够调动很多资源的军官,但不会轻易地葬送自己的小命。真正经常“押全家”作为筹码的往往是社会的中下阶层,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和中上层“某种程度比较接近”,所以常常会感觉到“押全家”提升的那么一点点战斗力有助于“爬上谈判桌”。这就好像一个士兵在面对哪怕是一个班的敌人时往往会撤退,哪怕是最好的估计也只能是“尽量阻击”。而一个连长在面对一个营的时候,他们就可能会在一些特定条件下认为自己“一波凶猛的伏击火力可以击溃这个营”。当然,这里也要分为普通连长,文艺连长和逗逼连长。普通连长:撤退,麻溜的。文艺连长:我先在目标周围无恶意的晃一晃,看看有没有机会。逗逼连长:我看电视上我们一个打十个鬼子,现在对方数量只有我们的三倍,我们赢定了!老子亮尼玛剑喽!这些中下层的人就比较类似于连长——其实他们在说这种“感情不是买卖”的时候要求的不是自己,是忽悠别人,指责别人只是为了凸显自己“也这样不是买卖”。所以说的难听点啊,这种策略有几个目的……1:说别人的时候,凸显自己也这样“清纯”,好凸显自己的“高大威猛”并占领道德高地,对下一个阶级的人展开“舆论攻势”+“自己的信用宣传”。2:号召对自己“表忠诚”的人要继续表忠诚,好让自己得到别人“不惜代价”的好处。3:拿着别人不惜代价的好处,去附加自己现有的价值,好继续和下一个阶级的人感觉“拉得更近”。 对于此种行为,欧神这样的富有聪明人说的这些人是屁滚尿流。欧神:“要知道自己的斤两。先不提做这种坏事,耍这种小聪明能不能拉高自己的地位。就算这种事儿被发现了,也不是好事啊,你说对不对咧?”而肛这样的铁憨憨老实人虽然说的有点绕,但也显得非常温和与尊重。肛:“吔屎了雷,丢雷老母啊,我们老实人吃你们家大米啦?日你个瘟桑,再来刨俺家祖坟,阿拉就尻爆你个八宝茶贱婊。”(有人觉得我对于“温和”或者“尊重”这两词的认知似乎有什么偏差,但我觉得那应该是少数人的看法)那么,这些人既然是“中下层遗留较多”可能性较大,那么中下层的人到底会从哪些方面认定别人自卑且有一贯性呢?一般来说,中下层的人遇到的“自卑者”通常有以下特性。1:对于自身的交易筹码的明确认知。2:对于某些特定标准的一贯尊崇。3:对于反对或冲突有常用的回应模式。 中下层的这三者其实是不稳定的。1:中下层对于下层交易时筹码较多,对上层时极少,但他们不知道上层需要什么——不知道上层具体需要什么这很正常,但由于他们日常为了迎合上层不得不开发出很多特异的讨好方式,所以不愿意承认上层在很多基本需求上也和人类有相似性,只是组合方式有很大变化。这就好比那句“女神怎么会拉屎”是一样的。所以中下层实际上对自己的交易筹码没有明确认知。 2:中下层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变更标准。这是由于他的竞争环境往往是上层创造的非逻辑线性环境,但也不是一个需要全面考虑的决策环境。在一大堆指标的限制下,中下层会一面放弃对于基本生存迫切要求的追求,也会实质上放弃对“广泛事物的运行逻辑”(或者说真理)的追求。这时,中下层并不能够也不适合进行探索或实践大客观世界规律的运算活动。如此一来,中下层无法产生稳定的某些一贯推崇标准,所以才会经常的双标或者强行理客中或者道德高地。下层面临着迫切的追求,比如说:“啊,只要我有钱……”上层面临着继续探寻规律以获得更大收益的需求,比如说:“下一轮经济周期……”这个时候下层会产生一些一贯追求的特定标准,比如说暴富。上层也会产生一些特定的一贯的基础规律,比如说市场经济。中下层很难产生,比如说中下层喜欢“经济学”其实就是经常“乱跳派系”的;而上层和下层反而都比较有一贯性,只是下层更多的是在基础操作层面上,上层更多的在系统架构上,但无论上层还是下层都需要一种一贯性以利于自身力量的发挥。但在中下层眼里,上层人的这种一贯和下层人的一贯其实在行为表象上是一样的,因为中下层的人缺乏“自身拥有的绝对参考标准”。在一个方面里,如果没有认可理论的参考系的话,那么就只能流于表象。 3:这一条也是最为有趣的。大家可以发现,欧神一旦“晒SB”言论出现后,如果欧神下一篇文章中涉及生活决策方面,那就一定会暴增其“欧神自卑”评论的数量。其他变量我们可能很难估计,但很可能“晒SB”本身就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看看周围,不难发现其实底层人类似的发言是很多的——越是有标准的人就越有参照系。不管参照系是简单还是复杂,有参照系就有蠢和聪明的区分。中下层的人是最没有明确参照系的人,所以只要和他们不同阶层的人都会显得“更有参照系”。中下层最多接触的又是下层,人类又是比较差劲的统计学机器……这两者一结合,中下层的人会看任何“晒SB”并且有固定标准的人为下层。就算明确知道对方不是下层,他也会倾向于觉得“哼,这一定是一个暴发户为了满足自己以前的自卑所采取的举动!”。   这里就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家可以品味一下。五分钱小说虽然内容短暂粗暴,但是它对于此类的“富人自卑”还是有比较完整的前因后果的描述的,所以不管怎么说还能算得上“逻辑自洽”,至少是内容相对比较充足。但是现实不比小说,没有那么多设定也不会刻意逻辑自洽,要想让人这么认为就必须自带的形成一个链条或者至少是一个可以被广泛认知的明显的共同点。 要想形成链条或者特点,那就必须要求有一串可认知的内容+习惯词汇。 但是很显然,欧神在写生活决策类的东西时并不会涉及太多的前因后果,而写到的一些表现实际上也不同程度的在其他阶层内存在。所以依靠写作内容本身是很难直觉上得出“对方主观意识上具有自卑特性的”。 那么,是现在的网民变蠢了?或者说是判断更不谨慎了?也许是吧,但是从战略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这么认为,不能认为有人变蠢或者变聪明,从基本面上来看应该设定为一样聪明——这不一定是准确的,但是谨慎的。 所以我们应该想到:可能是某些额外因素,导致有钱人的言论里有些信息对于这些人而言特别的“丰富”,从而让他们可以有这种感觉。我给大家说一个感觉。说富人“自卑”最多的时候是啥时候?特别是不需要前因后果的时候。 这么说吧,是徐静蕾的博客火起来并带动一票博客火起来的时候。虽然这个数据已经很难统计了(也很难找到这个客观标准),不过大家回想一下的话应该有这个感觉。大家仔细想想:原来说“富人自卑”至少类似于说“葛朗台”,有明确的设定,前因后果与结局的介绍,绝大部分确定的时候才会被认为是“富人自卑”。但是自从博客火了,然后很多有钱人甚至企业开通博客以后,这种只言片语就能“自卑”的情况就暴增了。这是怎么回事?如果前因后果与结局介绍都变少了,那么我们还能想到的就只有“回应模式”这一点了,因为“筹码认知”和“标准尊崇”这两者都更多的偏向于前因后果。回应?大多数是文字或语音。然后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语音内容被认为自卑的频次远远低于文字。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语音包含了被认为“不自卑”的一些信息。非语音内容在没有包含这些信息的情况下,被感知的“自卑”类信息却大大增加。用这个思路我们顺下去,我们就知道是“文字”或者说“内容”本身的问题,而大多数文字和内容也都是“反应式”的——就算不是对对方,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我举个例子。如果欧神是打着一个慈眉善目领导的样子,说“晒~S~B~小同志。”这个听起来就没什么自卑的感觉了。但是“晒SB”不带语音等额外的内容,就有很多种解释了。“晒SB!!!!”“晒SB?”“晒~SB!”“晒?SB!”“晒!SB?” 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看的人可以任意选择一种“他之前可能感觉最接近的内容”去符合这段话的“额外内容”。人类看文字其实也是“语言”,没有语气也会附带填充其中的很多情绪内容。 这是什么?这就和上面我说的“柿子的主观意识”有关。博客之所以带动了“富人自卑”群体,很可能就是强化了这种“自己想要啥就是啥语气”的作用。道理很简单:博客发送信息更有规律性,频次更多,而且是可以一定程度上“交互”的。 “规律性”这东西很有趣,它会给人带来一种熟悉或者了解的感觉,即便这种感觉可能是假象。这就好比一个人也许不知道太阳是一个核聚变的大气球,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很熟悉或很了解太阳是一样的——至少在直觉上他会这么认为。这些文字也一样,在包含语气与情绪的时候在很多时候都能让人觉得“差不多”,更别说去掉语气和情绪之后让人“随意搭配”了。 你看,各位这么一想并结合更之前的内容,就能拼出一个比较完整的“说富人自卑群体”的人群图样了。 不过,话只说到这里就太没趣了。 事实上这还反映了很有趣的一点:这似乎说明在目前的中国,资产阶级和有产阶级及其他常见阶级在生活用语上的分化还不是很大。我不是说没有分化,而是说对于中国商业富人来说,其平均来看生活化用语的基础词汇与语法并(还)没有和绝大多数其他群体产生极其巨大的差异分化。 我们都知道在一些老牌国家,他们的不同阶层别说是语法方式了,甚至有些就连单词结构都已经产生了阶层差异。这种差异到目前为止还是明显存在的,只是……大部分时候因为政治正确不好明说罢了。为什么在那儿无论是“特权者”还是“资本家”都有“异于常人”的生活用词方式或者连词汇发音等都有变化呢?道理其实很简单:传承性+时长+这些群体的总量变化。很显然,中国的发展阶段是几乎从封建帝制一下子跳到现代社会体系的,中间的资本主义阶段没走多久而且走的很不完全,商人群体并没有占据社会人群中的较大比重,时间长度也不够。这就使得中国的商业群体尤其是资本时代的商业群体并没有一个很大的,足以形成影响到大量生活常见用语方式的群体——历史上有过,但是因为我们知道的历史原因,这些群体大部分断代了。当然,这种断代的确有客观需要,因为我们跨越的历史阶段太快,旧群体的确不见得符合新生存条件的需要。但无论如何,断代的确是断代了,更何况中国传统商人做大以后都是要“红顶”的,所以语言体系也并没有形成太多的“商业高等阶级的独有系统”,反而是更多像官员系统靠拢。在官与商分化后,一部分特别传统的行业商人比较容易倾向于官员说话模式——这些人即便对于中下层的人来说也很好识别,虽然他们容易认为这些人“傻”,但是通常情况下不容易认为他“自卑”,尤其是初期接触的时候(习惯了以后中下层的人看谁都自卑,除了恰好能被自己欺负的软柿子——中下层的人除了认为一部分真的自卑的人不自卑以外,时间长了其他人都自卑)。但是在那些非最传统的行业或者说现代社会的大部分行业里,也许一部分商业与组织方面的对话会有“特殊语境与含义”以外,大多数最平常生活中的词汇与语法或句式并没有极大程度的不同。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人口密度很大且资源紧张,官僚系统的效率在相似的科学技术的环境里不能太低,所以中国的官僚相对于西方同技术条件下的官僚和特权者来看也需要更加高效,这就使得中国哪怕是官员的“生活用语”相对来说也比较“平凡”一些,相比之下在工作与组织生活中才分化的特别巨大。所以无论如何,至少在我们可见的历史里,中国高等人士在生活用语中相对来说还是更加平民化一些的。无论表达内容有什么变化,比如说有钱的人说“春天到了,去八十个国家踏青吧”,和没钱人说“春天到了,去隔壁公园踏青吧”,本身用词的区别没那么大——量变了,但是用法没变。这是怎么个区别呢?这就好比欧神不说“晒SB”而是说“嗯,这位小同志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大家鼓掌”…… “晒SB”用普通生活用语翻译就是:晒SB。“嗯,这位小同志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大家鼓掌”用普通生活用语翻译还是:晒SB。大家发现了没有,你在读“嗯,这位小同志……”的时候甚至脑中自带音频,这是一条有声音的文字。这就好像英国人在用“贵族写法”写下一段文字的时候是一样的,自带一种“低沉的”嗓音。这就好像你阅读下面这段话……“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你就很难正常的读出来,尤其是你读到第一个词组可能还没有感觉到这是一首儿歌,但是读到“跑得快”就发觉了,然后之前还没配上声音的“两只老虎”被自动配音了。你再去掉节奏试试?正常的读出这句话。你可能两三次都做不到——嘴巴做到了,脑子里还是没做到。 (顺带一提:现在俺是发现了,但凡厉害点的国家其实说话声音都偏大,只是偏大的方式不一样罢了。那些所谓“声音小很文雅”只是另外一种大声:英国人说话小声吧?你用他们低沉的嗓音去人家的古典议事厅里说一下?岩石墙壁带来的混响效果比普通大嗓门都管用。但是在中国的金銮殿里低沉的说话就没人听的见了,得用洪亮+慢速说话,否则回声会把上一句话的末尾盖住。说白了英国人是“董事会发言”,中国人则是“大礼堂演讲”,长期下来两者对于声音类型是不同的。当然那些一辈子没阔过也没见过多少厉害家伙的土著也容易嗓门大,但大的没什么章法,音调变化特别大(只有一些重点词汇声音大,同响度条件下很难表达复杂意思——注意,这里说的是响度,不知道响度和音量差别的朋友可以自己搜一搜)) 所以私以为,不同阶层语言的划分,其实除了词汇和语法以外,很大程度上也是“节奏”不同。同一种语言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人群里也是可以有不同的节奏的。这就好比我们经常说“黑人自带RAP天赋”是一样的,虽然这种说话方式在除了RAP以外的环境里是一种“低端”的表现。中国也有自带RAP天赋的人嘛,比方说那些咄咄逼人的大妈。 当常见词汇本身一样并代入一定语境的时候,文字就会自带一种语音效果。而这种效果本身常常和观看者本身日常经常听到这个词的方式有关。 比如说“晒SB”就是。其实讲道理,我们只要稍微想一想,欧神在生活中基本上不可能用到SB这个词。事实上很多人都很难遇到,我是同学会的时候才听到SB的正确用法的。我第一次接触到SB这个词的时候SB还没有这么多用法,当时还是专门是指那种比较容易骗上床的笨女孩呢……在这以前我还一直以为SB是一种比较委婉的“非恶意但略带嘲笑的”描述他人(她人)错误决策的代用俗语呢。欧神恐怕连这样的机会都不多,不太可能经常听到。也就是说欧神在生活里是很少接触到带语气的“SB”的——欧神能见到最多的就是文字信息的SB。换句话来说SB这个词对于欧神而言可能是没有语气,或者是另一种非常见语气的SB(欧神用别的语气套用了)。整体来看,欧神说SB的时候大约是这样的。“(?o?)well……another fool?”当然,这段话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也有不同的语气,但是对于大多数英文是课本上那些“平稳”的对话方式来看,这个“SB”对于欧神的感觉更类似于这句话。但是对于很大一部分人而言,“SB”自带:日尼玛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欧神对于“砍丁丁”也许还以为是“砍一个叫丁丁的人”,而不是砍掉鸡鸡。我觉得吧,欧神周围真有骂SB的人,一般来说语气可能是委婉的,比如说小美女之间互骂SB——大概感觉就相当于我们网上发了个“滑稽”或者“你秀逗了吗?”差不多的。但是对于一些人,他们身边的人说SB时是咄咄逼人的,比如说是“卧槽你妈个大SB,看老子我不捣烂你的蛋蛋!”再举个例子:我身边没人骂SB主要是因为大家都不怎么骂人,骂之前就动手了。我对“最大威胁与脏话”的词组其实是“还有事么。”(正常情况下是“还有事么?”)“他妈的”对于我来说也比大多数人轻得多,因为我身边的人经常说“他妈的”。我对于现在脏话的理解主要来源于B站鬼畜区,这导致我对很多梗和词语并不是特别了解……举例的时候可能就不太准,让各位觉得鬼畜了起来。(不过说看不懂文章的朋友,也许可以去B站看一两个“镇站之宝”级作品?说不定突然就看的很轻松了呢?) 这些人很显然更容易认为“欧神对抗方式真粗鲁和低端,一看就是自卑人”的概念,因为它强化了其他方面的概念。由于欧神经常说“晒SB”,这样就补齐了几点。1:规律化=以为了解。2:稳定的判断标准=类似绝对化好恶。3:从冲突模式中的一些常用词组的反应下意识的形成了和自身生活中身边个体某些近似反应相似的印象。 第三条回归强化第一条的“了解”,然后再去算“绝对化”,“绝对化”本身又去强化第一条,然后第二条和第一条就陷入了循环论证。人类这个生物的逻辑机器又是很弱的,很难处理循环论证难题,所以直接就下达一个最简单的结论。不要误会,机器完全无法处理循环论证。但是生物机器似乎也只是在一定循环后模糊化问题而已并不是真能处理这个问题,只是保持不崩溃而已。 简单而言,对于新时代下的“富人自卑”逻辑,本身和旧时代的确有类似,但是由于信息传递密度的不同,新时代的“富人自卑”者显现出了一种更强的陷入“逻辑陷阱”的状态。在进入逻辑陷阱后的人一般会有两种反应。1:从头设定参数,继续演算直至循环论证结束或者至少延长循环的周期(社会领域很难彻底摆脱循环论证)。2:从当前直观映像中最强的那个感觉,直接输出可能是近似结果。 在不动脑子或者“屁股很明确”的时候,人通常会选择后者——但即便如此,根据阅历和接触人群的不同,其输出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很显然,底层不可能总选着后者,因为这样真的很容易死。顶层也不可能总选择后者,因为这样肯定要死。中高层也不可能总选择后者,因为领导要求他们有足够的决策与分析能力,要掌握“服务领导的艺术”。所以只有在“底层与中层之间”的一个群体里面容易产生常常使用第二类策略的人,也就是我之前文章里提到过的“隐藏在工业化社会里的小农经济农民”。(之前那篇文章可长了,估计没多少人看到那儿,看过那个的话就能想到本篇的更多内容,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大家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其实这些人不光是反对欧神,实际上你拿任何一个具备我刚才所说的“三大特点”的人出来他们基本都反对。1:对于自身的交易筹码的明确认知。2:对于某些特定标准的一贯尊崇。3:对于反对或冲突有常用的回应模式。这三个拿出来,不管是牛逼人还是穷矮挫,全都是“自卑”的——基本上“不自卑”的那些人拎出来一看……其实大部分就是“双标甚至多标的鸡汤或毒鸡汤”嘛。 其实啊,我们改一改就知道“SB”对于欧神的感觉可能差不多是啥了。 欧神:“这位小同志,真是一位敢于发表意见的小SB啊,大家说是不是啊?”感觉就不一样了嘛。 时间长了,大约“SB”这样的词,应该也是会慢慢发生不同阶层的用法的分化的吧。到明显到一定程度,也许到了欧神的孙子的程度,大约他说“SB”的时候,就和底层的用法完全不同了。说不准就变成“super beauty”了——考虑到欧神周围的年轻的,能说“SB”的女性状态的后续影响,以后SB对于中国高层真的慢慢变成有super beauty的意义也不一定……专门指那些地位不够但长相不错的女生?(这好像又回归了最早SB的本意,但此时SB的侮辱和蔑视意味已经被“上层阶级平易近人的临幸”所取代,至少在上层阶级眼里会是这样)也许到那个时候,就真的是“听也听不懂”的地步了。 也许只有一种方式能够“重新听懂”。人类社会生产结构发生巨变,导致各阶级控制方式必须进行较大调整。比如说封建社会迈向资本社会就发生了巨大的语言融合。中国刚经历了一次,甚至可以说是两次,所以暂时还能听明白大致的意思(生活用语)。再过30年,大概就不行了——其实对于现在很多富二代,大部分人已经不太听得懂了。 还有顺带一提:我觉得欧神在说“晒SB”的时候,重点的是“晒”。为啥?“晒”对于欧神来说肯定是一个更早听过的字,其印象更明确一些,这一般就比较“性情一些”。举个例子,我看“小米价值观”的时候,就觉得雷军有一段话肯定是真的(至少对于个人的评价)。雷军在聊到“面试一个牛逼的营销大佬,然后那家伙说自己把稻草卖成金条”。雷军对他内部员工说:“这不是骗人么,这家伙还跟我说这个说了半小时,我靠。”这个“我靠”本身就很真实,就算是因为他是因为别的原因不要了这个人,但是“我靠”这个感觉是很真的(过于连贯,鉴于雷军的演讲能力,这样的连贯性装出来很难,更别说是对内部的人)。欧神的“晒SB”说的很正式(包括在知乎的那些)……这显然不是当前中低层和底层普遍的“SB”的意思,否则语气上就接不连贯。 让我感觉有点像现在鬼畜区的。“请开始您的表演”差不多的感觉。
不过么……大概,这也是在未来很多很多年中,大约富有阶级最后的“能向平民直接传递真实知识”的时代了,接下来因为生活语言的巨大变化带来的巨大举例与解释变化将会让富有阶级的信息极其难以被平民理解。 比如说……川普说话你还有可能听懂,伊万卡是真的听不懂了——我们常常觉得伊万卡说话也挺“白左”的,其实细细琢磨话中有话,杀人不眨眼(从某些层面上来说远比他父亲凶残)哦对了,我的文是比较长,而且一句句仔细读反而容易看不懂。我也觉得自己带有“情绪着重”反而会比较好。所以之后我会逐步做一些录音内容,这样各位就可以轻轻松松的打开手机,没事的时候听俺扯一点故事就好了。其实我就擅长讲故事,讲着讲着就都明白了——人类对情绪天然敏感,比什么着重符号之类的有效。水库论坛是一个职业炒房论坛!一套房子,成了贫富之间的分水岭!
水库论坛真正教你做的事,其实是毁三观,竖新生!
水库论坛一点一点讲述房产投资的逻辑,讲述老百姓最关心的事!
水库论坛网址:www.oushenwenji.net
水库论坛微信群统一入口:shuidi021,备注“水库论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个人《3000万富豪相亲花多少钱》一文下一些评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