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锯 发表于 2020-4-12 12:39:24

爱情和喜欢有什么区别

爱情和喜欢有什么区别——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时代的爱情与信息化服务业时代的爱情的变化(系列文1)



emmmm……其实在年前,我就准备了很多想好的内容,包括以前说过要写的内容。
但是因为各种情况,一方面不该把这些东西现在写出来啦,另一方面也有个人原因。

因为不能推辞的年底聚会活动,又因为狡猾狡猾的的朋友以及同事,我在24号早上一顿宿醉蒙头觉以后……常规航班已经无法飞往南京了,机场封了。
然后我就在疫情的正中心咯~现在还在。

不过各位不用担心我这边的问题,因为我有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
哦……当然了,在面对某些情况下……我的对“各种情况”的准备的涵盖面“可能”会“大一点点”。
当然有时候我的“一点点”可能也会比很多人大那么“一点点”。

对于那些说我“你TM是在准备打核大战吗?”
那完全是毫无根据的污蔑,纯属胡说。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常规操作!
(注:“常规”的最终解释权归我所有)。
为了响应要求,我当然也要留在当地,不做私自逃离的自私鬼。
(“等等?你之前不是说是为了不离开观赏社会行动的前排特等座么?”;“我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当然,也为了这些“一点点”,我也是现在才能闲下来。
“等等,你之前说过好几次会闲下来的啊,你说当你准备好了那个就闲下来啊!”zhe'ge
“计划要根据实际需要改变!增加准备是很正常的!”
“可是你之前那个准备已经到……”
“你好烦啊!”

(然后这篇文章又被拖了一周以上,因为我又开始干“一点点”事情。)
现在别说自制口罩滤材生产线,自制次氯酸钠消毒水反应器也在楼顶成功运作,只不过好像正规消毒水都已经足够使用了(就当有备无患啦)。

连紧急时期的临时女朋友都搞上了——我觉得,我应该停手,事情确实有点搞得有那么一点点过头(求求我自己,不要再搞了,我怎么就这么管不住自己的手呢)。



不说这些了,大过年的时候聊开心的(嗯……我在大年三十写的,到了2月15才写到这儿——嗯……我又来了,现在是3月9日。因为到后来水库公众号疯狂原地爆炸……)。
所以我也一边做东西一边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宇宙,思考做菜方法。
(“你这样边做边想事情,就不会分心,然后切到手指头吗?”;“会啊。”)

想了半天,想到的东西也只有少数几个东西可以发出来的。
那我就很少见的谈一下感情方面的东西吧,这次和互相博弈之类的玩意没有关系,和什么利益冲突之类的也没关系。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我没有诸如心理学或者相关学科多少专业知识,以下内容是我自己的感受,在实践中也有较高的成功率,同时我曾经对早恋(青春期恋爱)的学生也这么开导过,效果还是很好的(至少能做到谈恋爱基本不对学业有负面影响,正面影响占多数)。


要我说爱情和喜欢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并不是有时候有人说的“爱就是很深的喜欢,喜欢就是比较淡的爱”。
(这里的“喜欢”也可以包括“一见钟情”这类的情况)

先说明一下常见的“爱情”的一些概念。
这里就用斯滕伯格的三要素好啦。

爱情三要素

1:亲密——分享私人事件,秘密,希望保持更多关联。这些信息是具有排他性的,只有对方可以知道(光有这个就已经能叫“喜欢”,但不是男女之间的那种)
2:激情——在一起特别嗨,包含肉体吸引(理解成为迷上了也行)。
3:决心——双方决定维持这段关系,哪怕有困难。

有亲密+决心更类似于朋友,很好的朋友(什么?你问为什么都这样了,男女之间还能没有性吸引呢? 嗯,大概是因为太丑了。)。
有激情+亲密,那就是浪漫关系——其实大多数人在这个时候会感觉“下了决心”,但通常是主动的一方,其实对面的还没这么想或者只是碍于面子而促使自己这么想罢了。这在性保守程度较高的人群中更为常见——性越难获得,与性相关的行为就越容易逼迫双方加强决心,但这种决心往往是微弱的或者受到外部环境压力波动影响很大的(嗯,大家应该很熟悉这样的场景,因为我们现有的社会环境总体还算是压力比较大的)。
有激情+决心,这属于精虫上头上大了(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的,简简单单的快乐不挺好么?)

相关的著作和内容是很多的,我看过的不多,但是类似的解释形形色色。

不过,就上面那几点,我们在现实中最多搞个“评测表”,一定程度上能够知道“现在双方的关系是怎样的”。

这里的问题就在于:这只能是评测,预测性很弱,虽然也来得及用于及时止损,但是也就相当于东西都切了以后才知道《葵花宝典》还有句“其实不切也行”。而且,如果让对方知道这份评测对方会看的话,内容就很可能会发生对自身有利的变化,这个玩意儿就没法“双盲实验”。

所以这里两个主要的难点是。

1:如何具有预测性——在事先就知道自己“爱”是什么样的,“喜欢”是什么样的,而且至少能比瞎凭感觉的预测更具有持久性一些。
2:如何明白对方的“答案”——由于明说一定会导致对方采取对自身更有利的回答,所以大多数时候只能是自己进行分析(很多鸡汤文那样的:一个男人爱你的十个迹象。面对的也是这样的诉求,只不过方法和指标非常扯淡罢了)


后面的大多数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我爱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人”所展开,而不是第二条“别人是不是爱我”——后面那个问题,其实在明白前面一个问题后就会非常简单。



   
爱是“结构性”的。
喜欢是“解构性”的。
(注意,我对这些词汇的含义并不了解,理解也就名词解释的程度,但是因为看起来像是这样,所以我就用了)

首先,一个人一定会有一些心理和认知上的“结构”存在,这可能可以叫做“生活哲学”“判断方式”等等。
在判断上,大多数人应该都有一个模糊的“逻辑原点”的存在——无论本人是否能意识到(实际上自己也很难非常明确的知道),但是一个人在做出推测和各种判断的时候,他都会更多的用这个“原点”来作为某种通用的单位或者标准来衡量事情。
哪怕原点和这个东西不直接相关也是一样,就好像一个企业的运行单位很多东西本身不和钱直接有关系,但是最终还是可以或直接或间接的用“能不能更好的赚钱中的钱”来衡量一样。

一个人的逻辑原点可能不止一个,也不可能只有一个,其实会非常多——啥都想要,直接要。
但是因为教育或者生活的种种原因,获取这些东西的手段会被整合起来,一个行为往往会同时达到更多的需求——可靠性,经济性,有效性都会增强。
可靠性是指这个行动可以稳定多次执行,经济性是指综合成本小收益大,有效性是指执行的行动确实不是无用功——由于人类运算能力的限制以及信息获取的不完整性,这就要求人要想完成三者在大多数事情上的有机结合,是需要区分更少数几类的情境,然后使用相对更少的几套通用的机制的。
这些机制里面的衡量基础标准会发生近似,否则就没法想问题啦。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逻辑原点会针对不同的环境,形成不同的模型。
比如说生活模型,工作模型,社会交往模型等等——当然了,个人认为这不是按照功能分工区分的,而是按照“情境”区分的,习惯大于理智。

一般来说,一个人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他越是更多地使用这些曾经受教育的内容的人,他的逻辑原点会更少一些。
因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至少其中会有更高比例的人群具有更大的“让一个知识,手段或者方法”运用于生活的更多方面,用它作为思考方式。
这样一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就更容易减少逻辑原点的数量——但是,一部分教育程度高了以后也可能恰好相反,有些人会把受教育的部分直接完全封装,绝不将这些逻辑和知识触类旁通的用在别的地方,就好像是守着什么秘密宝藏一样。

逻辑原点较少且通用性高的人,至少在水平差不多的人眼里,其实是更具有“可预测性”的——这个人并不是多重标准的,不是一件事情一个标准,多个事情多个标准之间缺乏共通点的。

我举个“关系中缺乏逻辑原点,然后实际上变成了多种标准”的反例,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
这里就用“直男”和“钢铁直男”来作为例子。

请问一下各位,“直男”令人讨厌吗?
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只是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不太理解你的需求而已。

“钢铁直男”令人讨厌吗?
大多数时候都是令人讨厌的,但是偶尔有些地方不让人讨厌。

为什么会有这个区别?
其实我们想一下就明白了,其实“直男”的逻辑原点是综合的比较好的(很多事情其实有一个逻辑中心,比如说欧神就是“奥派理论”),他提出的那些要求和对待方式,其实是可预测的,就算别人不懂,只要态度良好也能感受到某种稳定性。

比如说你生病了。
他:“多喝热水。”
你:“多喝热水有什么用啊?”
他:“多喝热水有利于身体恢复的,也会缓解鼻塞流涕,你喝了就会舒服一点。”

你工作失利了,他:“让我来看看你的问题出在哪儿?”
你:“领导给我穿小鞋。”
他:“你有头绪么?你领导为什么要这么做?”
你:“我怎么知道啊,我知道的话不就没这个事了吗?”
他:“再好好想想,说不定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呢?”


好,然后我们来看看“钢铁直男”。
你生病了。
他:“多喝热水。”
你:“多喝热水有什么用啊?”
他:“多喝热水当然有用啊,不然喝热水干什么?大家都喝热水。”

你工作失利。
他:“哪里出了问题?”
你:“领导给我穿小鞋。”
他:“你知道是什么问题么?”
你:“我怎么知道啊?”
他:“你怎么可能不知道,领导不会莫名其妙给你穿小鞋啊。”

(注:女的也可以这样,只是表现方法不同。也不叫钢铁直女之类的。不过直男对应的是“撒娇女”,钢铁直男对应的是“别扭泼妇大傻逼”)


大家应该已经发现区别,但是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会用不一样的词汇来描述它。

比如说“一个态度好一点”或者“直男感觉是自己人,而钢铁直男总有胳膊肘向外拐的感觉”……还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方法。
但是不同的解释方法(只要是稍微动一下脑子的解释),其他方面可能略有不同,这往往是个人喜好造成的,比如说“态度”问题上就比较是因为听者的个人喜好;可是除此之外,“胳膊肘向外”总是问题的一个点。

(题外话:我是“直男”,但是社会上对直男的理解更类似于“钢铁直男”……其实可能会出乎一些人意料,其实我在这方面比较像我最近偶然看到的一个动画类似,名字叫《邻座的怪同学》,我就比较类似与里面的男主角,只是我没有那么过分耍宝,而且也没有那么暴力……大概吧……还有很多人可能没想到,其实我以前也帮别人当过枪手写小说,最擅长的还是校园恋爱题材,且有比较火的,而且也不是霸气总裁或者混混学生,就是日常恋爱题材。各位意外么?)

不过,如果真要从“这个人胳膊肘向外”来考虑,钢铁直男却也说不得是真的胳膊肘朝外。
因为你直接去考察他的话,你会发现在涉及“胳膊肘朝外”的事情的时候,只要这个内外区分变得更加明确,特别是“社会上经常说的内外或者忠诚与背叛的区别”的时候,他也很可能是更坚定地站在己方立场上的人。

这个时候,很多女人或者男人都会送出一句话。
“其实他/她是一个好人,但是我们不合适。”

然而现实情况却经常是:那个“我们不合适”的弱势一方,更可能“几乎都不合适,只能凑合”。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绝大多数人其实是得不到爱情的,大多数还是因为生活需要而凑在了一起,然后顺带的发展了一点亲密和激情(只是为了各种需要,包括生理需要的竞争而提供的增值服务)。

那么,直男和钢铁直男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或者说为什么会有“明明胳膊肘应该是没往外拐,但为什么生活中总觉得在往外拐?”

原因很简单:不是因为钢铁直男真的要胳膊肘往外拐,而是他在绝大多数事情上的时候是采用最简单的社会公认解决方案,而且是纯粹套公式——他想满足公式。

在这里,钢铁直男和直男是不一样的——直男是觉得公式比较好,所以觉得你应该用一下才是;钢铁直男却是“要满足社会公式”。
可以当作是日伪军在宣导小鬼子的良民政策——你不是和他关系好了才是关系好了,而是你要符合日本鬼子(外界规则)的行动规律(甚至不一定是结果)才算是关系好。
你和钢铁直男在一起,感觉就是伪军他要盘剥你,你反抗了,他就叫鬼子兵进来打你。


注意,这里的重点绝对不是“直男还是站在你这边考虑,钢铁直男”的问题,这就不是一个态度问题——态度是可以选择的,但是钢铁直男并没有选择。
钢铁直男的诉求里面就没有“你”或者“其它有关对象”的存在,只有公式本身。

所以你感觉到他既不在乎你,也觉得他是自私——人都是自私的,但是要看能不能达成目的,能不能做好利益分配和损失分配的工作。

钢铁直男给人的感觉,那就是“如果你不按照我说的社会公式去做=我没符合社会公式=你损害了我”。
钢铁直男自己可能没这么想,但是他只有这么一个选择。
直男只是“我没说服你按照社会公式=你怎么不照做呢?要是你更严重了怎么办?=如果你受伤了,那我也会受伤的。”

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是因为,几乎所有“钢铁直男”几乎都不是那种善于思考,从不尽量学以致用的人。几乎不会再学习内容中直接涵盖的部分外触类旁通的建立一个更加通用的逻辑原点,把更多的小模型套在一个更大的模型里面试着用一用。
于是这些人除了在狭窄的专业范围内以外,其它方面几乎都没有权衡能力,只能凭借印象来进行非黑即白的判断。
严格来说,这都不是非黑即白了,因为非黑即白还有其它因素来判断谁是黑谁是白,而钢铁直男在这方面是纯粹复读了一遍然后叫你也复读,接受就是白,不接受就是黑,复读没完全复制就是蠢(这个在合作玩电子游戏的时候很容易看出来)。

这样的人实际上就是真正的“多重标准”,几乎所有方面都是多重标准(甚至都算不上标准,它就是一个定式)。
因此这样的人的行为毫无逻辑关联性,缺乏可预测性——TM要想预测这种人,你就得知道他所有得到的“印象”是从哪儿来的。问题是这怎么可能你都知道,怎么可能记得住呢?就算知道了记住了,这些内容对你来说也在其他地方毫无意义。

对于关联性好的人来说,你只要记住偶尔几个不能触碰的逆鳞就好了(一碰就炸的地方);但是对于缺乏关联性的人来说,浑身上下鳞片都是乱长的。
(因此“钢铁直男”的自尊心都很强——人人都有自尊心,但是对于关联性极低的人来说,“自尊心”是长满全身的脆弱又混乱的残破蜘蛛网——钢铁直男内核都是软骨头,不是软骨头干嘛当狗汉奸?哪怕参加东北抗联也好啊。)

你唯一能和他完成行为上的平衡的方式就只有吵架或者威胁或者“作”,就像训练一条小狗一样,用直接的奖惩来让他改变某个特定方面的输出结果。
问题在于:无论奖惩,这都是有成本的。而且你给奖励他并不会策略变多少(因为他本来就是分裂的,你变也不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你的惩罚却很容易让对方觉得是全面破坏。
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交际行为本身就都是“零和博弈”——如果鸡巴不大的话,那么连要求啪啪啪都是零和博弈。

这样的人你接触长了,其实你心里就会有个字——贱!

不过呢,在实力差距过大的时候,也就是逻辑原点统合程度跨很多级往上理解的时候,位于低端的人也会发生同样的感觉——有些员工永恒的“领导都是傻子”的概念就是这么回事。
这是因为当等级差异绝对悬殊的时候,统合度更低的一方已经无法理解为什么更高的一方在看似差不多的问题上却有巨大差异的原因了,完全没有认知,所以觉得对方是“完全没道理”“多重标准”。
这往往是知识涵盖面和知识间的互补性范围差异绝对过大造成的,但这也和自身长期对待知识的态度有关——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核的想法越多的人就越容易这样,因为他们没想着要用,或者说只是在考核所圈定的范围内用。很多工作上管理的井井有条,但是家里明明没什么大问题却一团乱麻的人往往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他严格划定了工作知识和生活知识的界限。
诚然,界限确实存在,但是工作知识和生活知识被分别“打包”了,对生活有用的部分工作知识和逻辑原则被默认不能使用在生活上,于是当事人就不会往这方面想,甚至觉得这样想会是不道德的——虽然我们都知道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道德,但是当事人就会觉得有这么个东西,而身边同样处理不好此类问题的人,往往也会给他予以精神支持,让他觉得这种道德就是存在。
这就是抱团取暖。

我在知乎上偶尔写几个认真点的情感问题就会这样,一大群“真爱”“不能算计”“讲清楚了就不是爱”了的人都会跳出来。
但是在这些看上去“言之凿凿之情感教诲”的背后,你点开他们的主页,你往往会发现他们关注的或者自己回答的情感经历以及情感问题,简直是匪夷所思,都是疯狂的以自我为中心,疯狂自我感动到有毛病的人——当然了,他们的感情生活状态自然也是一团稀巴烂。
在“胳膊肘只剩外界公式”的时候,他们获得“爱之感觉”(自以为的),其实根本就是满足了自己的“公式需求”,身边的配偶只是为了满足公式条件的一个工具罢了——配偶相当于“我有配偶这个985文凭,所以我理应在500强企业有大发展,最后做到CEO”。

所以,你要判断你是不是“爱”对方,从关系很早就判断,而且还能判断其是否会延续很久的(至少感情可以延续很久的),就是要依靠分析对方的“结构”是否存在以及合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你就是在观察对方的“生活哲学”——在这里“三观”是其组成部分,但是光是三观契合其实是没用的,因为三观还有“贯彻”过程。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哲学涵盖的适应面很分裂,那么三观在面对实际中的各种事件时,自然也就没有贯彻的条件。
然而,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贯彻落实的过程。

没有贯彻落实,只有三观的名义契合,那就是空喊口号——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听上去口号相同的两群人并不能整合在一起,也可能更加大打出手。而口号不同,贯彻落实方式却相似的,却经常可以形成合作联盟,甚至直接成为同一个系统内的不同分工。


不过非常不幸的是,由于一个人的结构是极度复杂的,事实上也几乎无法用语言总结,更多的确实是靠“感觉”。
语言不能精确描述,大多数时候根本没有词汇,或者有词汇你也大多数时候没了解到这么专业的内容——这个涵盖面可太大了。
但是,这并不代表无章可循,更不表示毫无逻辑可言——因为即便不能直接精确描述,你也可以靠和你更加熟悉的同样语言不好描述却可能近似的内容进行“对比”与“相似度”的感性考量,考量多了自然就变成了一种“统计”。
然后你还是可以通过这种相对性,越来越接近这个“结构”的意义——没词汇,但是你就是知道这个意思。
这就好像你知道“NO”是“不”的意思,但是“NO”真的是“不”么?对于英语母语的人,或者英语很习惯的人,“NO”对他来说是“不”?当然不是,而且其实你在说“不”的时候对应的也是某种情境下的某种意义。
如果一个意义很复杂,无法用一个词汇或者一个短语概括,在你足够熟悉以后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是单独的把你的配偶当作一个“学科”来看待了,只是没有写成明文教材而已,但你还是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

那么,怎么做才能比较好的分辨和对比呢?
先看完“喜欢”,更好理解。

“喜欢”并不是结构的契合,虽然可能恰好发生但是概率不大。

解构用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即是:

你有一台电风扇,电风扇的零件组成了一个结构,然后它是电风扇。然后你把电风扇零件全给拆了,再把这些零件堆在一起,随意或者不随意的粘成一坨。
请问,这个时候电风扇还是电风扇吗?电风扇的本质还包含在这一坨东西里面吗?

我不懂哲学,我不知道电风扇的本质还在不在这一坨东西里面,但我知道这坨鬼玩意儿是不能再当电风扇用了,售后服务员还会把你当白痴看,另外把电风扇拆了做成这样的人会告诉这是艺术,所以不会赔钱给你。
(建议:以后谁敢对你的电风扇这么干,你就打他一顿,然后告诉他:“你头上的那些包,是我解构了你的皮肤和血液与组织液的艺术。”)

嗯?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

意义就是:你经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

“你喜欢他哪一点?”

你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一种“解构”状态。
在我们年少初恋的时候,往往对于“结构”并没有什么认识,也没有这个条件。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喜欢上一个人往往都是“解构”后的那一个个部分。
比如说
“他长得很帅。”
“他很温柔。”
“他和我一样热爱绘画。”
“他也喜欢玩这个游戏。”
等等等等

这些都属于解构后的内容。
但是正如那个“电风扇”一样——如果你真正需要的东西是电风扇,那么你要的不光是电风扇零件,你还需要电风扇的结构。
很多时候,你其实要的是吹风凉快,所以真正重要的核心是能不能吹凉风而不是它是不是个电风扇。
很多人之所以本来喜欢,后来不行了,就是因为他/她原来的喜欢是一种“期待”——啊,这些零件做电风扇肯定质量很好,结果人家就不是个电风扇,其实是个热吹风机。
然而,如果至少能对自己的结构有认识,那么对面就算不是电风扇,你也知道空调或者冷风机也行。
实在不行,电锯也能凑合,毕竟运转起来的时候风挺大的,就是有点吵。


由于解构成一个个部分以后,每个“零件”中的逻辑更简单,或者说是“你分析这个零件所需要的逻辑原点和模型可以更加独立”。
这个独立性是存在于你身上的——你可以用一个更“狭窄”的局部的原点,去考虑这个零件的喜好。
你是不是更喜欢一个人,就在于他的每个零件是不是更符合你的胃口。

然而我们都明白,大多数人的初恋结束后都会有一个感觉:哎……为什么呢?为什么他会是这样的呢?

嗯,大家都意识到了:这是因为这些零件“拼装”后的结构不一样——你想要的其实是个电风扇,然而他这螺旋桨和电动机和一坨塑料拼在一起……卧槽?咋就是个遥控飞机啊?!

这里面是涉及到对方的各种逻辑原点和优先顺位的。

我们就拿上面的那些“喜欢的点”来举例好了。
你觉得对方和你一样喜欢绘画,这很好。
同时他也和你一样喜欢这个游戏,这也很好。

但是,如果你的逻辑原点中引申出来的生活更美好的方式是:享受博弈和对阵的乐趣。
那么在同样条件下的选择中,你其实更倾向于“多和他打打游戏。”
然而对方的原点的引申出来的生活更美好的方式是:感受更多的心理波动。
这样他可能会把“绘画”的优先顺位排在“打游戏”的前面,或者你玩游戏更在乎游戏的游戏性,他更在乎的是游戏的背景故事和矛盾冲突。

当然,这只是个无伤大雅的局部而已,局部结构不一致总是存在的,可是很多时候却往往会出现大面积的结构不匹配(不是所有细节都这样,所以你需要的是有这个心理准备)。

最常见的感受就是:这个人和我原来想的不一样……我以为他会很有情趣,虽然他有这个能力,但是他后来基本上从未对我用过,原来这对于他而言是个很不重要的事情。

其实因为解构而产生的喜欢,或者说对一个人的预期,它并不是针对一个人的整体。
在交往过程中也是一样,双方其实是一种“多次独立交易”的状态。

用一个解构后的好,去换取对方另一个点的好处,双方是在交换。

然后我们就可以想到一件事情。
“结构”相性不好的人,他们如果一直生活在一起或者至少会间隔着长期在一起,长到了需要“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协同连续运行”的情况下,那么就没有“选择交易时机”的能力了。
这个时候结构的互相冲突和不匹配,将会在无法选择交易时机的情况下暴露出来——总是一个人想去画画,另一个想去打游戏(当然实际情况更复杂)。

大家应该都听过一句话。

“距离产生美”——我觉得吧,距离一般在感情上不产生美,倒是更容易产生劈腿(我:欢迎劈腿,更欢迎跳芭蕾)。
更常见的应该是“间隔产生美”。
间隔产生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双方因为总有关系的间歇,所以能够在每次相聚的时候调整交易状态。

就拿上面的例子:男的喜欢的是游戏剧情和矛盾点,女的喜欢的是这个游戏的游戏性。
如果两个人一起打一个游戏,那么男的可能就要停下来看剧情,回顾矛盾点;女的呢就受不了了,她草草的过了一遍剧情,想赶紧去杀怪物打装备。
一个要看,一个要跳过,一直玩下去就双方都不爽。

但是如果他们不是一直打游戏,断断续续的一起玩,那么女的陪人家看一遍剧情也没什么,男的可能对剧情了解已经不止一次了,反而能帮女人概括游戏的精彩部分和后续打怪线索。
属于一个打怪为剧情,另一个是剧透更方便打怪。

这样两个人一起玩游戏就很有乐趣啦。

如果说这个例子还不够明显,因为很多人不打游戏,我就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
一个爱玩的男人和另一个也爱玩的女人,就拿“喝一杯”来说好了。

女的每周可以周末两天喝一杯,肝功能比较好,喝半瓶酒都不宿醉的。
(各种额外条件别乱想,这里说的喝酒也不一定是外面瞎疯,可以是家里喝。比如说男人以前是请她到家里的酒吧单独喝酒,因此而搞上,后来也是在家里喝酒)。
男的也喜欢喝酒。但是呢,因为他玩游戏从来不氪金,全靠辛苦的肝游戏(代理商疑似为腾讯),结果肝功能受损,宿醉比较厉害。这就导致男的只能周六喝酒,周日再喝就会影响周一工作。

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双方周日还一直在一起,那么女的就会觉得男人不想和她喝酒——就算不觉得是男人故意的,也会觉得“啊,没我想象的那么好啊”。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间隔理由”,无论是工作的还是其他办法,甚至可以是变相一下,比如说周日的时候是学习调酒的时候,练习为主,喝酒只是辅助。
在这个时候,女的不会归咎于男人,她一个人喝酒也没什么问题,因为这个理由是可以接受的——哦对了,愚蠢的女人在这个时候会“深究”,其实就是得寸进尺的强迫别人,聪明的女人则不会这么做(男人同样)。

这个问题就有点类似于供应链,要是人家某个产品产量就是不够,你强行要人家扩大生产某个单一产品,那么人家就很难受,除非你给人家更多的钱抵消增产风险,但是这样你可能也会不开心。所以,你可能还不如采购他的两种产品,后一种可能稍微不太符合你的需要,不过也确实能够填满你的感情货架,也能让对方继续以最划算的成本生产你最需要的产品。
经济上的相对优势不代表绝对产能无限嘛,你让人家超量生产,人家也可能会规模不经济的。

当然了,我不是说“有爱”就客观上不需要这个,而是如果是爱情的话,这其中更多部分会自发无主观差异的完成,或者这些差异本身就不被认为是重要的——喜欢因为是解构后内容的单个要素的交易,所以这些点出现差异的次数更多,而且更难调和(这就好像“合伙人”与“客户”和你关系的区别一样)。
你喜欢的是电风扇里的某个零件,你进行的是零件交易就会对零件变化更敏感;但是如果你要的是一个电风扇,那么一个螺丝是啥形状的对你都没多大影响。

在这儿,我们可能会发现一点——好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距离产生美”都是存在的,甚至是为主的。
那这不就说明了一个现实么?
现实:大多数人其实根本没有长久的恋爱过。
实际上确实是有长久的恋爱的,脑血流核磁共振扫描的结果都不一样,这不是依赖,不是习惯成了亲情,这就是恋爱的大脑反应,只是这样的关系再人群中占比极低,不到10%(考虑到愿意接受检测的抽样更容易集中于感情已经不错的人群中,所以实际占比应该在5%以内)。
所以,爱是一种奢侈品,非常奢侈——如果用金钱的占比来衡量的话,全社会的5%以内已经是富人。
注意啊,富人的钱会花在很多方面,但是爱情这个东西有更大的排他性(无论是否多情,排他性一定是占据主体的)
一个全社会前5%的富人,他假如把一半的钱,一半的身家砸在一个或者分类极其狭窄的极少数一类东西上面……
那这玩意儿可奢侈的很啊,比跑车,比豪宅,比一艘航空母舰都要奢侈……好吧,确实没有航母奢侈。

当然了,也不必悲观,其实掌握好节奏和一个喜欢的人在一起,它也是足够奢侈的。只不过奢侈程度从豪宅变成了超大户型而已,也缺少了心甘情愿的保姆与管家(相处需要更多的技巧来解决日常的“间隔”问题——依我之见,爱情是不需要经营的,所谓的“经营爱情”其实是“两个互相喜欢的人在当各自的操盘手”,所以维持喜欢比不需要维持的爱情会“麻烦”一些,相当于没有保姆给你打理各种生活琐事了)。
只不过有的时候,会变成你爱对方,但是对方只是喜欢你的情况出现——这个时候为了自己,同时也是为了对方,还是爱对方的那个人做出让步比较好。
注意:如果让步本身成为了一种“我让步了那么多,对方却xxxxx”,那么就说明你大概率也只是喜欢对方而已——即便但从这一点来看,也说明了要有某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或者说结构)的人才更有可能爱上别人。
所以啊,有的时候感觉没人爱你,很可能还是因为你自己没有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好,说到这里了,是说明“怎么知道你是爱上一个人还是喜欢上一个人”这个重要问题的时候了——是具有可预测性的,在关系相对早期就能明白,而不是马后炮。

要想明白这个问题,就要从“结构”和“解构”的过程中加以取别。
这两个过程,如果放在动态的发展里来看,那么都必然是一个“增长”或“获取”的过程,但会有差异。

喜欢是解构,解构再拼在一起,是一个“获取”的过程。这个容易理解,你如果在关系中经常在乎他的“闪光点”,那就更可能是获取的过程。

而如果是爱,那么这个“结构”的增长和培育的过程,就理应更多的接近于“建构”。

也许各位想要的是一份“我是什么结构,我会爱什么样的结构”的某种技术表格或者精确规律,但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也不是说绝对不可能做到,而是那一定会复杂到变成一门专业的学科,而且是多学科联动,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也不会来得及学习。

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想象的,几乎肯定属于有一部分“爱”的,也是面对人的长期建构事件是什么呢?

答案:带孩子,而且还是比较重视和比较宠的那种(倒不一定是指溺爱)。

这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事件,比如说女儿好在哪儿或者优秀在哪儿。

你可以想象一种情境(建构本身也很注意情境)。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睡懒觉的女儿被窗帘里透过的阳光叫醒。
妈妈今天有事出去了。
作为父亲的你打开房门,女儿在儿童梳妆台前笨拙的梳着蓬乱的头发。
你拿过梳子。
梳长发这件事,你可不太熟练,每当有头发被梳子刮出稍稍尖锐的声音的时候,你就担心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
“爸爸?我的辫子怎么扎到头顶正中间去了?”
“emmmmm,不对吗?”
“和妈妈扎的不一样啊。”
“确实和平时不一样,但爸爸觉得还行。”
“好吧……”
你抚着她的脸,让她在镜子里左右看看自己的“新发型”。
窗外的太阳将她的左脸晒得温暖,右脸摸上去却有点凉。
“宝贝,冷不冷啊?”
“不冷。”
“多穿点,今天爸爸带你出去玩好吗?”
“好!”

最好用生活琐事作为情境,不要用大事——原因大家应该也明白。大事太容易掺杂过多要素了,更重要的是会夹杂太多的外界输入的过度着重的信息,会淹没那些最基本的感受(然而,人类最基本的感受往往是“先验”的,是某种不证自明的东西)。
所以“海誓山盟”反而更可能是不牢靠的,因为海誓山盟的人想的都是非常“大”的事情——看似可能是想着在一起会挺好,然而实际上他们可能更多的是幻想某种他们之前在外部文化中所习得的仪式化行为(比如说婚礼),想的是这个“仪式”很棒,达到这个仪式会很棒,但是这就夹杂了太多的其它利益要素,干扰判断。

这种行为类似于观察实验中寻找基准线的过程,如果波动太多或者取样方法有问题,那么基准值的设定就会很困难,而如果基准值错了很可能导致全盘完蛋。
然而要想日子过得去,其实就是要尽可能选择一个高的基准线,但是又不能因为“期望”的主观意愿而故意抬高,那属于实验数据造假。

如果有个女人,她让你嫉妒她喜欢的其他类型的男人,你不一定爱她。
如果她喜欢什么东西,你都想去满足她,你也不一定爱她。

但是,如果她给你看自己小时候的相册,她对你说小时候的事情,无论是开心的还是并没有那么美好的。
如果你觉得你能,而且你想做一个“她应得的父亲”,那么你一定是爱上她了。

注意:这里绝对不是说什么“无私的爱”,毕竟父母也可能有“养儿防老”之类的需求,并不是完全没有利益动机的。
但是,即便是有利益动机存在,这个照顾孩子的过程也一样是“建构”的过程,而且是最基础的层面上。

也许你会觉得她小时候的父亲做的不好的地方会和别人的观点不一样,但是这也没关系。
你可能会觉得父亲应该更严厉,也可能会觉得自己如果是她父亲应该更科学化的教育,甚至可能在别人眼里,你觉得应该成为的父亲不算是个好父亲。
这些都没关系。

爱的建构和喜欢的交易的取别,在于“目标的具体性”。

喜欢的交易目标是相对而言非常具体的,是“你要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好的”——对方是产品生产部门,你是“质检”和“薪酬福利”。
爱的建构目标并不是非常具体,哪怕是“养儿防老”利益也是一样(同时代而言,农耕时代相对于现代就更具体一些)。
你其实是在进行某种导向,其具体输出的成果其实并不是你完全明白的——她不是产品生产部门,她是“设计”部门。你也许需要具有某些特征的产品,但是整体设计却是你不能完全估量的,但是你也不一定期望是完全可以估计的,否则你就不需要设计部。
你知道她会产出你需要的东西,尽管你不知道这个东西具体是什么样的,但是你会想办法,且会尽可能相信你的这个设计部门有这个能力。

建构终究是导向的,而一个人要有一些东西,一些原有的结构才能让你感觉到有导向的可能——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人”的天性,也就是人类固有的那些最初的结构。
如果一个已经是大人的,一个女性的结构已经能让你嫉妒起她的父亲来,那么你就认为她等同于有了某种“稳定的固有结构”,就好像是与生俱来的那样——用经济角度来说,这就是“这个女人有一种产业链,这个产业链本身就适合与你的产业链进行协同”。
光是这个结构就能让你付出很多东西——尽管你可能永远也说不清楚它是什么,就好像国家统计部门其实永远无法弄清楚“珠三角有多少个运行中的企业”。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有一个“不太幼稚”的结构,那就往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一定会体现在哪怕是局部的生活行为中——这也包括和你的初期接触的一些行为。
是的,有的时候确实是有“绿茶婊”可以让小男孩着了魔一样的去迷恋她。
但是如果仔细想一想的话,哪怕是手腕特别熟练的“绿茶婊”,她们让小男孩迷恋的点,更多的也是属于“喜欢”的范畴的,只是这个点搞得特别突出而已。
小男孩都可以轻易的描述“为什么我喜欢/爱”的缘由,并且为了这一个特征而付出很多很多东西。
但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点”,绝对不仅仅有一个“超牛逼超喜欢的峰值”来撑起一整个人。
事实上这样的“峰值策略”在绝大多数时候也是“不经济”的,这个人怎么可能在没有别的东西的情况下,疯狂地去生产这么一个需要成本的特征呢?
所以如果有个人让你感觉到“你很喜欢她某个点,你可以为这个点付出很多很多”……那么你十有八九是“被套路”了。
就算没有被套路,这个峰值也可能只是对方在自身性格(结构的一部分),针对于某些特定的环境,比如说异性社交环境里的无意识强化而已,她以前可能因此成功得到了超额利益,所以无意识的强化了某种特定的策略表达。
即便她是无意的,一旦关系进入另一个情境,比如从初期社交的高度表达情境变成了关系内情境,对方也就不会再采取这种策略表达——因为本来就不是很经济的行为,她不可能一直采用这种策略的,亏本生意要做下去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资本运作”就免不了啦。

那后果就很显而易见:对方会在一段时间后因为峰值回落而让你产生巨大的落差,会很不舒服。
为什么一些主播,模特或者服务业女性相对非常容易遇到情杀?
个人觉得就有这个因素在其中:职业上她们太习惯于初期采用某种特别讨人喜欢的惯用策略,以至于在关系中也无意识的在早期使用了。
而她们中很多人也对此没有深入认识,所以选择了那些“对自己最好”的男人——不一定是钱给的最多,而很可能是钱和感情都投入很大的那些人(然后疯狂的生产一个特征,直到把可以榨干的男人榨干,但是榨干以后情境发生了变化,她就立即停产了——这甚至不需要是有预谋的)。
这些男人往往也比较的幼稚,在女方峰值快速回落后,他们会非常失落。
他们也没对这些感情动因有深入了解,所以他们往往不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而是会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期望这个峰值回落只是“阶段性盘整”,以后会超跌反弹的。
他们并不知道,这种回落是不可能超跌反弹的,因为这是回落到大盘(女人原本的结构)的基本水平,之前看到的数个涨停板是人家有意识地拉升或者市场突然冒出了个莫须有的“题材股”的有意或者无意的聚集行为而已,甚至只是相当于垃圾原始股的有意上市拉升而已——这是一过性的或者是随机的。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男人没有调整仓位,也没有割肉,他们反而还在加仓,试图在下一次回升到峰值的时候赚回来。
而最幼稚的男人往往加仓最多,就好像所有新手散户投资者一样。
同时,最幼稚的男人又会把投资失误的责任归咎于别人——都是大盘的错,我把钱都投进去了,它怎么可以跌?
一个散户无法砸烂一家哪怕是垃圾的上市公司,但是一个幼稚的男人打烂一个女人却是可以的。

一群多数是年轻且自身结构完善度很低的女性从业群体,她们针对的情感市场也是幼稚高危男性群体,这就是立于危墙之下,自然更容易出现各种狗血甚至血腥事件。

如果是结构性的,你虽然说不清楚,但是由于你的直接感受,哪怕是现有局部了解的感受都已经达到了“女儿”的级别。
那么你的“投资风险宽容度”就明显更高了,因为这是基于虽然无法明说但却相对综合许多的某种推断。
你不会因为女儿一个表现不好就把她炖了或者红烧了——偶尔一次供货异常,客户就可能不要你了(哪怕原来很满意);但是偶尔一次项目失误,基本不影响你和合作伙伴的关系。

简单来说:一个是买的产品,另一个是参与了一个平台,平台的斡旋余地往往比一个产品强。

而且大多数时候,我还发现这非常难以伪装——就算你迷上了一个女人,你想要把她理解为“我爱她”,但是如果你只是喜欢,那么你把她想成自己的女儿去照顾就会感觉非常奇怪(有“乱伦”的别扭感——你下意识的察觉到了你的交易核心,交易大于合作投资了)。
你可能会想婚礼,想婚纱,想蜜月,想各种有的没的。可是就是想到“和给女儿梳头那样”去照顾她,你就会觉得非常的别扭,或者说“这也不错,但是没有婚礼重要”——其实,这些“常规的恋爱附属象征物”(比如婚礼)都和性和占有有更大关系(婚姻法是工业产品,只能针对通用需求而不是定制化需求——你奔着结婚去谈恋爱,能“不打到离婚”就已经是生产商对产品本身消费者使用体验的要求了,那你之前就想这些为主,那你之后还要求啥自行车?)。

单人的性和占有没什么可说的,大家都能理解,精虫上脑而已(重申:这不是不好的,这是必要的)。
关键在于“附属象征物”——这个东西说到底其实不是给自己看的,是给外界看的,本质上是“形成外界压力”的产物。
什么时候需要“外界压力来保障”呢?为什么这个人现在就想到了要“利用压力”的行为呢?这不言而喻。
即便他本人没意识到,但是这其实是社会教他了使用压力的方式,但是没告诉他这其实是使用压力,而是包装成了诸如“恋爱的美好结局”之类的东西——某些道德压制了人的诉求,诉求本身被剥离了主观利益属性,但是所有“客观武器效果”都还在。

这个过程就好比是一个武术老师,他每天打你,给你灌输“武士道精神”,你这样做就是好的,你就是该在哪种时候挥刀子,这是符合武士道精神的~~~
但是无论用什么东西去包装,刀子真对人挥下去就是要死人的,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别人。你的武士道精神老师是在练兵,兵本身是否意识到打仗是为了什么并不重要,他只要觉得自己打仗是“应该的”就行——所以工业化的“凑合标准”的原子化社会越到晚期,“钢铁直男”“别扭泼妇”的问题会越来越被各种“原子”所提出。
婚约这份法律文件,就是“武士道精神”包装下的募兵令——其实是一种骗局,是特权机构设定的消费心理陷阱。
也许,知道是陷阱还跳进去可能是“真爱”。不过,如果当事人认为这个“陷阱”是神圣的,本来就应该跳,而且跳了还有好处呢,那他是真的接受了这个产品提供的效用,还是仅仅是买了个“更大的结婚戒指送人或者要求别人送”呢?
这就见仁见智了吧。


如果是“结构性合适”,那么相性很好的人本来就是极其少数的,更别说在基础的生理需求上(比如说外貌)都能符合要求的情况下了。
这个时候其实选择余地不大的——金钱越多,喜欢的选择余地可以急剧扩大,但是“爱”的选择余地并不见得可以扩大很多。
因为即便是“初期结构了解”的内容,它也是模糊化且信息量庞杂的,所以分析和感受的时间和了解消耗的时间都相对于可以有比较明确指标的“喜欢”更大一些(经常会大很多)。
如果你有具体指标,那么你一旦有了资源就可以迅速铺开信息网,而且别人主动加入时你也很容易分析,因此就会有个“社交叠加”效果。
但是如果没有具体指标,那么都是1v1辨认,几乎是要先等于“成为小半个朋友”的——已经算是半紧密社交圈。
这样一来,“爱”肯定会受到邓巴数的绝对限制。

邓巴数——150人定律,著名人类学家邓巴发现: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数字是148人。
一个人有资源,可以提高外围群体进入150人圈子的平均质量。
但是,如果在指标不能很明确的情况下,那么进入圈子的人也许平均可衡量的质量是提高了,但是150人中筛选出“合适结构”的过程大多数还是直觉性的,需要时间,而人类的时间是很有限的。
你就不可能像选美大赛一样去选一个和你合适的结构,因为就连一个人也很难说清楚自己是个什么结构,更别说自己希望要什么样的建构了——甚至可以说,如果说清楚了就会变成单点交易,就会变成更接近于“喜欢”的东西。

所以俗话说的“爱情来自于未知而又似曾相识且令人舒服的综合要素带来的不能具体确定又知道会有令人满意的未来的感受”,这应该是对的。

什么?你说你没听过这句拗口的要死的俗话?
那也正常,因为是我现编的。


好,以上是男人的办法。那么女人呢?想象一下“母子”?

不,这应该是不行的(至少实践中让别人这么做没什么好结果,反而会更坏)。

这可能有很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父权社会的原因。(但是母权社会很少存在,少数几个因为历史原因而暂时母权的社会也并没有和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男女择偶选择条件的倾向发生了对调,反而是几乎和常见的父权社会没什么差别。所以这里面的差别是否是因为“父权社会”这样的后天外在原因导致的是难以确定的。)

不过我们可以想一下为何“母子”关系用来作为思考测试行不通(假定父权社会是主要影响)。
1:母亲对孩子的关注度本身就要高于父亲对孩子的关注,这是演化导致的。
所以如果使用“母子”作为建构思想测试就会出现大问题——母子关注度基础值很高,这就会让很多并不合格的男性也可以进入“受几乎无条件的关爱”的范畴。
这就会演变为“女性希望改变男性”的关系模式,例如说“谈的时间久了他就会变吧?”“结婚以后他就会收心了吧?”“有了孩子他就不会乱跑吧?”
如果这个女人从小生活在一个缺爱的环境里,就会有较高的母子关注基础值,更愿意去用关爱换取别人的“喜欢”。
然而,那注定是要让人失望的——改变结构比改变一个行为难多了,培养一个情报人员也就改变一部分价值结构,专业的一群人来做都需要好几年……你一个普通人肯定做不到的。
更何况女人相对来说,还是处于关系中的相对被动一方,被动一方采取更为主动的“母子基础模式”来进行测试显然是不合适的。

2:男性是一种“外部结盟动物”,男性和男性之间会比女性和女性之间有更深度的结盟,女性虽然也有朋友,但是联盟往往是基于理智。
联盟是带有利益属性的,不过却也不是完全理智——事实上对于女性和女性结盟来说,她们是通过“结盟”获取另一个利益或者需求(比如说“闺蜜”关系就非常明显,女性和闺蜜之间的关系,是至少依靠互相倾诉的需求而在一起的)。
男人其实不太一样,“联盟”对于男人本身就是一种利益,它本身就是有收益的。
女性读者如果要理解的话,可以理解成“你和你闺蜜很少讲话,也不一定倾诉过几次,倾诉的时候也不一定很愉快,但是你见了她就高兴,而且数量越多越好”(如果你觉得“那这有什么意思?”,这就是你指责男人“又和狐朋狗友去喝酒啦?”的感觉)。
这也可能是演化心理带来的结果,男人因为生存环境长期需要结盟,所以最有效的刺激方式就是——让他们天性里面就能对“结盟”相关行为有快感,这样更利于男人争取社会中的生存地位。

如果还要解释一下,那么各位可以想想《古惑仔》或者《斯巴达300勇士》之类的电影,以及诸如《珍珠港》的一些镜头,还有一些关于战争的老歌(比如说《炮兵连长》或《来吧,为了……》之类的)
我就拿女性可能看过比较多的《珍珠港》举例。
如果说是以那种能以正面情绪震撼人心的,类似于“如果是我,这个时候我也会上战场”的情绪来说,女性容易产生这样感觉的是在空袭结束后的紧急救护环节——女人发挥最大个人的价值的环节,当然有齐心协力的朋友们在一起就更好了(最好是朋友吓懵了,自己带大家“齐头并进”——女人追求的是齐头并进,当然是指真正的好朋友之间,而男人只需要“共同目标或行动”就行了。)。
然而,各位女士应该都知道,身边的男性大多数对另一个场景更有“我也要参战”的兴趣。
那就是杜立特在航母上对各个飞行员们说明空袭的风险,告诉他们这是一次极度危险的任务,是很有可能有去无回的任务,也因为如此,他没有资格决定各位是否参加。
愿意参加的,向前一步。
一秒钟以后,所有机组人员都向前一步,都想往日本人头上扔炸弹。
这种镜头比较能让男人有感觉——女性在考虑这种场景的时候其实更在乎的是“输赢在谁这一边(当然也有道德成分)”,但是男性的话往往就是单纯的喜欢这样的场景。
哪怕是“骑兵连!进攻!!!!”的时刻也是一样。
电影制作人当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在大家“向前一步”以后,经常会安排所有准备赴死的人潇洒齐步的镜头,比如说原来很流行的陨石撞击地球这一题材的作品里就更常见——穿着宇航服,上身姿态各异甚至可以“流氓气”,但是步伐整齐,慢镜头再配上英雄气的音乐。

也就是说男人是享受“团结一致”本身的,甚至具体目的的优先级都可以往后靠(一群大猩猩在草坪上抢着踢一个圆球到底有啥意思?)。
就连训练士兵或者团队也是一样:在训练好服从程度,让他们能够不太牢骚的情况下让一部分人受伤(不用太重),男人们互相救治过以后就会成为一个非常牢固的群体,也就是所谓的战友情谊。
很多老兵已经怕死打仗,他们有时候不接受战争原因但是却也再次加入战争的一大原因,大约就是“我可以继续帮战友按住伤口”。

用一句话概括得话,男人原始的向往就是“十个生死与共的兄弟战士,直可笑面各怀鬼胎的十万大军”——帖木儿。
用兄弟连的话说,则是“我的孙子,爷爷我并不是英雄,但我在一个英雄的连队”。

在这样的天性下,“母子关系”是天然不适合用于测试自己对男人的感情的,甚至是互斥的(往往是缺爱家庭里长大的女孩的一种表现形式,她们往往会选择很差的男人,然后试图去“改变”他)。
因为母子关系是一个“生活管理”关系,这里面就包含了人际关系管理,母亲总是很关心而且也会插手孩子的人际关系。
在小时候这没事,因为家长的权威很大,孩子大多数时候会自愿服从。
可是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他在这方面至少是“尝过自由味道”的人,你再让他强行回去就不仅会让他的一大块生活收益受损,也会让他明确归因是你造成的,而且是因为“你为了你想要的好处造成的”(确实是)。
他可能服从,但那仅仅是交易,这就意味着至少这一局部的感情会发生退化——服从的时间越长,他觉得损失越大,退化越多。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都会暗地里“加分扣分”的。
注意:这里不是说没有办法让男的放弃一部分此类“联盟需要”,但是比起指责,其实有更好的办法。比如说你和他在某件事情上合作的非常卖力,而且是“和他一起一线办这件事”,然后你因此受伤。这件事未必需要是一件正事或者重要的事情,但是最好是对抗性的而且你足够卖力;受伤当然也不需要肚破肠流,你假装自己扭伤脚踝但“轻伤不下火线”就可以啦——其实这个时候男人会给你身上附带一个“战友”属性,是独立于“这是我女人”以外的一个属性(女人不光是“女”,还有后面的“人”,作为人就不能随心所欲,随心所欲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这个“战友”属性当然不等于打仗的,但是很多元素会符合,然后它会给“我女人”这一属性上面所有东西都加个BUFF(增益)。

不过么,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女人和男人都很傻,他们最傻的一句话就是:他难道不应该xxx/别人都可以,为什么他不行?/大家都是xxxx。
这些人都是蠢猪。
我以前说过一个原则:谁需要就是谁的责任——哪怕是“不要杀人”这样的基础要求也不例外。
只有这样想,一个人才有可能从客观层面上思考和解决问题,不然就是“我和世界讨价还价,不是我错了,是世界错了”。
如果不这么做,迟早会蠢到那一步。
“踩刹车!”
“哦。”
“踩刹车!踩刹车!”
“啊~”
“踩刹车!踩刹车!踩刹车!哎呀!怎么这都能撞上呢?踩刹车啊!”
“你有病啊?这么凶?不能好好说话吗?”
“刹车呀!”
“车下面有两个踏板!你不能说清楚吗?”
或者是我前段时间自己见到的(大略,女人骂的很脏)。
“口罩戴好啊,旁边就是医院!”
“口罩把我鼻子压疼了!”
“没办法的啊,现在这个时候,戴上啊。”
(女的一通脏话)
“病毒是我的原因是吧?你说是我弄出来的病毒是吧?”
“我不是这个意思。”
“你就是这个意思,病毒不是我搞出来的,我凭什么要戴口罩?”

就是这样:要么自己负责,要么成为傻逼,没有第三条出路。
贫贱夫妻百事哀主要问题不在于贫,而是在于贱啊。

好了,其实还有很多原因导致“母子测试”不能应用于女人对于男人的关系的前期“结构”考量,但是光是这两条就可以构成绝大部分的致命伤,足够让“母子测试”失去使用必要且需避免——如果出现类似的情感倾向,也就是你可以做这个测试,但是这是个反向测试,如果感受发现高度近似,那么你就要慎重考虑你面前的人啦(还要审视自己了)。
推荐一本书:《中毒的父母》

那么,如果根据以上两点,能够避免以上两点的某个带有相似性的建构情境是什么呢?

个人认为(且在别人身上做过小白鼠试验),是“姐弟”——如果执行过程中发现“兄妹”反而感觉更类似,那说明你们更接近于“生活中有广泛的互相喜欢的点”(契合度较高,但仍然需要控制“距离产生美”,原因后面讲)。

姐弟情境思考,你就可以代入你现在知道的这个男人的“感觉”,有些是调皮的弟弟,有些是怂的弟弟(实际情况可以根据自己调整更复杂的概念或者感觉)。
这个“家庭”里父母是比较少回家的(不是完全不回家,就是普通等级稍微高一点的工作忙),姐姐要经常处理各种事务,但是姐姐毕竟是姐姐,不会有父母那么高的权威性,所以并不具有极强的压制力。

如果你和“弟弟”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觉得生活过得不错,那么很可能就说明你们结构相性会比较好。
当然了,如果总结别人的行为类型有困难的话(这需要经验),那么你直接把你面前的那个潜在恋爱对象的行为照搬在“弟弟”身上就好了,等于说把他的年龄缩小即可——即便对方在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也是一样(哦,请不要想关于性方面的事情,这里也不需要日本剧情)

毕竟在大部分时候,即便女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占比和男人一样,也就是那些可直接观测的“社会生产性”内容相一致的情况下,女人更多的也属于“照顾者与从少数人产生高度信任关系的人”,价值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几乎都会因此多一些,无论这种价值观是否幼稚。
男人则不一样,男人的“照顾面”就比较少,相对来说男人的“生活有关的价值观”所涵盖的内容也会少而且明确一些——价值观少而且不明确的男人其实没什么意思……没选择的时候再去凑合吧,那就真是一个凑合过日子的机器(会超级无聊,他几乎会对你提出的任何娱乐性建议都冠以“没用的东西”,然而他自己却不一定不玩东西)。

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异,所以哪怕两个人相性很好,男人在大多数时候也会觉得女人还是个“有稀奇古怪规矩的事儿逼”,女人还是会觉得男人是个“总有一些地方是狗改不了吃屎的麻烦事制造机”。
因为本质上而言,这并不是价值体系或者其他东西发生了“冲突”,而是“互相不完全包含”——没有被包含进去的部分不是互相冲突,就是单纯的不一样(一个是美苏关系,还有个是中美关系)。



大约就是这样,女人是红圈,男人是蓝色椭圆——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其实“技能”或者说“价值观”会更加的狭窄,喜欢往一个地方堆积。
(题外话:中国其实是女性向的,一般是更倾向于全面的。所以中国叫“发达国家粉碎机”其实不正确,应该叫“发达国家榨汁姬”——不知道榨汁姬啥意思的自己去查)
就算是从“习惯”上也看得出来。
我们就举个“洁癖”的例子好了。
如果女人有洁癖,那么她一般是全家空间和家具清洁的差不多一样干净,消毒水喷喷,每天打扫的一尘不染。
如果男人有洁癖的话,他们往往不会针对所有东西,比如说对地面要求的一尘不染的程度很一般甚至不要求,但是特别在意“手机屏幕上面没有指纹”(这个很常见,很多男人关心“好玩的工具”的状态是一种癖好,男人只是玩具和那个东西越来越大的男孩而已……什么?后者没有变大?哦……那你要不要学习一下加藤鹰?)。甚至他们对瓷砖地和木地板地面的洁癖程度都可以有相当大的差异。

这可能就是因为女人对于“干净”的要求附加在大部分东西上,而女人对于洁净的安全范围内大部分东西都是等价的,因为她的属性本来就平均,平均属性就可以用更多类型的“装备”(说明价值观中对于不同物品的价值观有关的关联内容的熟练差不多)。
但是男人大多数就不是这样,他们因为从以前开始对于价值观的培养就很有倾向性,所以他们对于“洁癖”这件事,会对某些东西产生的更多价值观的关联,于是“倾向性”就很强,那些东西就会比别的东西干净许多。

比如说女性洁癖往往是:房间洁净,衣服一样洁净。
男人的洁癖却经常是:书房里的书架必须超TM干净,尤其是第二层;身上衣服的内部衬衫底部靠近皮带扣的地方必须最干净……

这就好比你玩游戏,如果你属性点是平均的加到攻击/防御/魔法/机动上面,那么你加上一个“全属性10%增益”,那么你的中间思路玩法一般不会发生巨大改变。
但是如果假设一个人的加点侧重于的是攻击,攻击属性比其它属性多两倍,那么增加一个同样的全属性10%的增益,玩法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差别——可能直接从混战一击脱离抢半管血的伤害变成伏击刺客流,直接抢人头。
(洁癖只是一个属性BUFF,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在各种事情上。但是平均加点和侧重加点,侧重加点的属性所选择的“装备”是不是会更注意?加点更少方面的装备,是不是随便买买就行了?然后“洁癖”就是那个BUFF,装备就是各种需要打扫干净的生活物品——这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一样。)

其实想一想,这是很合理的,男人的竞争环境确实更合适这样的策略。
这可能不是后天造成的,平等教育和无性差异教育并不能改变这一点——这可能是长期以来的演化所致,男人的生殖上限更高(牛比男人生很多),但是下限也很容易是0。
价值观从某些方面来说就是“技能赌博(价值观会推动对应的技能和策略)”,如果只是平均加点,那么一个优秀男性可以和不止一个女性繁殖的情况下,使用平均加点的策略几乎一定会让自己落于繁殖率的平均值以下——只需要十几代人,平均加点的人的基因特征就容易被蚕食掉,所以至少每隔几代人要出现一个“种马”才行。
因此男人必须“赌”,赌眼光,赌能力的原初还是赌价值观(这其实是一种策略集)。
选错的,会比平均加点可能死得更惨;选对的,收益会非常巨大。
当然,平均加点也不是一无是处的,但是那也只能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优势,而且相对来说也不会和女人那么平均。

解释一下:女人的话因为生一个孩子需要怀胎十月,还有哺乳期(上古时期奶妈太难得到了,而人类贫富差距很大或者有奶粉的时代才没多久,来不及演化),这就导致人类女性的生育上限很高,一般超不过10个,以前的人寿命短,生孩子也危险。
所以女人是没有可能突然让自己的基因占据一个群落内的平台优势的,不可能靠一次突如其来的广泛传播来让自己的基因站稳脚跟(注意:我这里只是因为叙述符合习惯而用了“女人广泛传播基因”,实际上应该是“基因刚好在一个广泛传播的人身上,而且这些基因可能对这个广泛传播具有作用”)。
一旦占据了一个稳定平台,哪怕只是一次,比如说男性当了皇帝,那么他一次散播的基因就算后续立马被人开始夺取优势,他的基因被洗掉的速率就会很慢——久而久之,人类之间的基因分布带来的性状改变就会开始趋同于几个策略。
女性因为不可能占据一个平台或者说台阶优势,十月怀胎和母体内部怀孕根本就不可能生多少孩子,就算是女王也一样,所以没必要广泛的采取那种激烈的“赌技能点”的模式。

这一点最明显的特质就是“进攻性”的差异,女性和女性之间进攻性差异虽然也不小,但是和男性相比就要小得多了。女性更多的采取的是“进攻方法搭配”,也就是发展出更多复杂的攻守策略。

所以即便光从生理上说,也几乎不可能存在“总体策略几乎一致”的男女双方,即便在主要策略上都是走“平均”路线,男人的平均方式也不会一样的。

红圈和蓝圈永远不可能完全重叠——什么?你说你去泰国做个“小手术”以后呢?
啧,你还真的是触及我知识盲区了。


所谓的“结构相性好”,或者说是“爱情”本身,就是这个互相无法包含的部分的内容,它们对于对方没有剧烈的矛盾冲突——可以是不在乎,也可以是好坏在“不需要扩大生产到规模不经济的情况下就能持续的互相抵消”。
核心意思:互相已经建立好的产业链里的大多数分工都可以进行交易,一些过程中的产品竞争并不关键。
正因为如此,用一个比较客观的精细的方法让其中一方去了解对方那个“未被我方包含”的部分是极度困难的,但好在不是必须的。
人的复杂度是很高的,关键是你也永远不可能“了解那些你都不知道自己不了解的内容”。

这对于男女都一样。

如果综合上面一大段“姐弟”到现在的内容,其实也可以明白“姐弟”生活细则作为某种测试情境的合适的根本原因。
那就是姐姐无力去实质干涉弟弟的“价值观特多特长”的进展,妈妈还有点能力,但是女人不能做配偶的妈妈——成年后还这么做,那就和尝试阉割无异。
姐姐只能从自己已知的范围内和弟弟形成半敌半友的态势——如果你发现代入后这个“弟弟”也许没有表现出敌意,但是太不像你弟弟了。
那么……你要知道,姐弟之间是在相对同质化的环境中成长的,除非是那种彻底的重男轻女或者极端的命运条件,否则姐弟之间在除了“男女生理有别”方面以外的基础条件已经是尽可能近似。
所以说那些“男女之间”可能相似的结构,姐弟大概率应该是最相近的才对——就算对于那些生活中比较鸡飞狗跳的姐弟来说也是如此。

如果你在模拟中发现了你的试图发展的配偶实在是不属于“弟弟”的范畴,那么就说明基础结构一定有巨大的不同。
你可能暂时在模拟中并没有发现这个“弟弟”有不可容忍的地方。但是别忘了,初期交往或者观察中,你本来就只能得到对方的部分信息,这部分信息是对于外部社会的展示内容,他本来就是尽量选择“人畜无害”或者“具有吸引力”的部分。
然而归根结底,基础结构的近似是必须要有的。

差异并不带来吸引力,实际上同质化的人更容易在一起,感情也能较好的维持,沟通也相对更加容易且对互相具有至少更高的“交谈价值”(哪怕只是聊的很轻松愉悦——通常我们会把这种状态称呼为“默契”,同质化程度太低的人很难有默契,默契难道不就是“恰好产业链搭配逻辑相似”么?只是不是竞争者而已(如果你们在追同一个女人,那么和你相似的男人反而更令你讨厌,所以小混混抢着追小姑娘容易殴打另一个情敌混混,对于其他人反而还不容易)。)。

另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更大更平均的加点方案,采取“周到管理”的方式本来就有优势——但是,它也有深度上的劣势,无法管理男性针对性加点的“突出”部分。
所以采用姐弟测试就恰好和这个类似——女人都带有一定程度的“母性”。
注意,这儿的母性仅仅是形容,可以理解成一种“关爱”行为。

要能做到关爱,那么必然会有两个要素。
1:考虑周全——如果考虑不够周全,“加点”过于偏斜,那么在别人需要关心的时候就无法发现。这方在生活里,就是要对生活的每个方面都保持一定程度的主观关注,也就是“扫描”家庭状态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配偶状态)。
2:理解——平均加点有个好处,那就是对于男性的大多数方面,哪怕是突出方面都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就好像游戏里强化10攻击力和5攻击力的人,对于攻击都是由一定了解的,但是如果是个单纯的“加血的奶妈”就几乎完全没有攻击力,这样的玩家自然不可能理解哪怕是具有任意攻击力的人。
这放在生活里就是对配偶或者子女的“加点倾向”部分要有一定了解,比如说工作类型和工作内容——5攻击力的人是知道10攻击力的人的一些难处的。

这两个加起来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关爱”。

很多人觉得男人只有“面露高度难色”的时候才去关心,这样就够了,其实这是错误的。

由于男人的“加点”是有倾向性的,在这一个“深度加点”的部分里,这一项目的一些“重点克难”是必不可少的,而这就意味着在这一过程中其实压力很早就会存在,而且男性对其是有预估的,压力会更早到来(预期带来了压力)。

如果女性读者还能看到这儿的话,那么如果您生过孩子的话就更能理解——你怀孕的时候会逐渐越来越感受到压力,临近最困难的生孩子的时候当然压力最大,但是你从刚开始“怀孕项目”没多久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这股压力。
男人是特别会在早期就累积压力的,这个过程其实是“战斗动员”行为。但是这是有压力的,所以才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就算没有发生战斗,只要三次预备,锐气亦尽失。
这个时候如果你的丈夫能够尽早进行干预并且安慰打气,那么焦虑情绪会持续排解,反之则会快速累积,很多时候累积到“爆发或有明显表现时”就可能已经突破对方能够“不用损害自己,给自己增大焦虑的方式来安抚你”的程度,或者是根本就已经无法有效安抚——考虑到你在专长上的能力可能不如男性,这就更导致了你的安慰效率相对较低。这里的“专长”不仅仅是工作方面。
如果经常出现不安抚甚至泼冷水事件,那么对方和你在一起的“情感安全感(或者说“期待”)”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没有了——这就好象你终于知道你嫁给了一个从今以后永远绝望无能的男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所以,在你预估对方可能要有难处的时候就应该提早进行干预。
当然了,两者同时做到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困难的,但是要记得这种困难更多的是基于主观意愿的不想干而非客观技能所限(如果是年纪很轻的时候可能会有一定的技能限制,但是那也仅限于青春期,同时只要有人帮下忙,就算高中生都能以极为惊人的速度培养起相关技能)。

这一点上“喜欢”和“爱”就有明显差异——喜欢有更多的“乐趣点”交易的成分在,所以在一些“非营利性”行为中是有行动的心理成本的(我为什么要去关心?),会默认自己进行针对对方需要的关心过度是一种有偿行为,不会无限制提供。
但是“爱”就是一种合作行为,项目失败对谁都不好——说真的,有些老婆对老公提供的情感关怀还真就不如项目合伙人(不不不,请不要和异性项目合伙人谈恋爱,除非你打算放弃项目,谢谢——但是也不要绝对化这一点,权衡一下。虽然合作中的“战斗友谊”可能会让你发生“男性特有”的误判,但是只要想清楚排除掉这一点也不是绝对不可以。我就因为这个原因犯过一个极其重大的错误,现在回想起来……那个项目算个什么啊……)。

然而可笑的是,如果我们自己想一想:这样的关爱行为真的有成本吗?根本没有。就算是判断错误了,对方其实还游刃有余高兴着呢,你关心错了对方也不会把你怎么样吧?
那么自古以来就有这个问题,那就只有两个可能(在这么重要的方面)。
1: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压力分布变化,压力展现的方式不同了,所以女人或者男人更难观察到。
2:“喜欢”本身就更倾向于短期交易,是“炮友”和“劈腿”的另一种表现。在这个时候,本能都会自发的控制“输出”,哪怕是没有任何成本的输出——因为在这样的关系下,大多数时候关系真的可以维持很长也是不利的(你没必要为一个暂时的合作者投资全套生产线),甚至别人以更低价格给你服务也是一样。

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喜欢”的“自私属性”和爱的“付出”属性是在日常中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区别——实际上能最多“付出”的东西,绝对不会是那些有成本的东西,因为有成本的东西你注定给的有限,无成本的东西你却可以给很多,而无成本的东西未必表示对对方没用。
当然,我想就奥派的观点来说这并不是没有成本的,这里面有个“信息成本”,你事先了解对方和维持对对方的了解其实是有成本的——但是在生活中,即便你没有因为这个目的去了解对方,你在其它事务中也有所了解。所以成本虽然存在,可是这个成本是固定成本,你用一个固定成本未必不能获得多重的收益,就好像一个组装线未必只能生产一种产品一样,你让组装线闲置本身就是一种浪费,还不如开辟第二产品让生产线满负荷。

这种“少花钱多办事”,大家总是喜欢的。

哦对了,如果把上面两个“考虑周全”+“理解”概括一下的话。

周全,能够不断“扫描”需求并且提前满足=体贴。
理解,困难早期提早加以情感支持而且供给不虞匮乏=温柔。

你品,你细品,是不是这么回事?

所以为啥年龄相差不大的恋爱双方,女人基本上都不会说男人“体贴”,至少不是全面的体贴;但是大龄男人和小很多的女孩在一起,女孩说男人体贴的概率就大了很多?
我们从刚才的“红圈蓝圈”想一想就明白了。

体贴要求的是周全,周全不仅需要“扫描刷新率(更多频率的关注信息变化)”,还需要知道哪些东西是需要扫描的,而且还要扫描出东西来。
年龄相差不大的情侣双方的“总技能加点”是差不多的。男人加点到了一个主攻方向,女人加点到了平均位。
那么男人在非主攻方向上的“扫描”刷新率再高(再关注再上心),他不能理解在一些方面有更高点数的女人属性的需求。
男人10攻击,2防御,1魔法,8敏捷。
女人4攻击,5防御,6魔法,6敏捷。
看,总“点数”是一样的,但是女人除了攻击稍微难理解一点以外,其他都可以理解,甚至有两个可以全包含。
但是男人对于女人,防御差距比值很大,魔法几乎完全不能理解——两个方面很难理解,两个方面全包含(全包含以后的优势,属于“伤害溢出”,基本上就没有效益了)。

这就意味着同龄男人就根本而言,只要不要有绝对优势都很难做到体贴,最多只能是少数包含方向上的体贴。
年龄更大的男人总点数更多,所以可以完成更多的包含。
男人:21攻击,18防御,6魔法,17敏捷。
女人:参考上面那个数值,4,5,6,6
即便是大龄男人最弱的“魔法”,也能达到同等水平,所以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意愿就可以“体贴”了。

如果女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就会被对男方而前言其实很廉价的东西所换取关系——更多的同龄或者接近年龄的追求者因为大都不具备,所以一部分女性就认为“体贴”是稀缺资源了。
事实其实恰恰想法——体贴才是在掌握后可以批量供应的,是可以1vN的(生产技术越高,生产一次更具有针对性体贴的成本越低),而温柔几乎就是个“手工活”,是一种持续的服务,至少是不可能大量的1VN的。
所以不要把体贴和温柔搞混。
体贴是开工厂,温柔是工匠,体贴+温柔=私人定制。

那你要问了:可是很多时候,年轻情侣也会互相夸赞对方“温柔”啊,如果扫描不到的话,为什么还能“理解”呢?不知道的东西怎么理解,相悖了么?

是的,是相悖了,但是那是“理论上限”——效率最大化的温柔当然是“针对性的对体贴方面施加温柔”。
但是呢,在实际环境下并不需要“完美达成”才能起到效果。
不能扫描到,无法提前估计不一定没效果。

大家想一个问题:社会要求女人“温柔”似乎是必备技能,而男性的“温柔”却是一种优点,这是为什么?
大家一定能说出很多原因,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男性的“温柔”确实比女性的温柔更能解决对方的问题,综合效率确实更高。

大家可以回到“问题难度”上来,男人因为“赌技能点”,导致擅长技能点方面所遇到的挑战会更多而且周期更长。
女人的平均加点让大部分问题的周期其实没有那么长,所以其实大部分时候等到“请求情感支持”时再去协助其实相对也容易安抚(但也不能太迟钝啊,特别是“吃醋”这件事,因为在这件事情上女人会故意隐藏——其实我不建议女性隐藏吃醋,但也不要情绪激烈,平静的告诉对方你吃醋了是最好的)。
正因为如此,男人只需要做到“女人在需要情感支持时立刻给予支持,尽量给予超额支持”就足以应对大部分的女性需要的“温柔”点。
这就好像女人总是问你“你爱不爱我”是一个道理,这个时候她其实需要的是最低程度的,尚未遇到困难和危机时的情感支持而已。
虽然这也不能过于迟钝,但是相对于“体贴”的技能基础要求是低很多的,而且对于男性来说更容易办到(但对于女人而言绝对不是不重要,而是更加基本的近乎于必备的技能)。

当然啦,很多男性觉得“妈的,温柔体贴太难啦!”
那你不妨干脆就破罐子破摔,实在不行就放弃一个,体贴做不到就温柔嘛(所有情感成本消耗都砸这儿)——干脆把所有主攻方向全部换成温柔就好了,反正体贴不到及格线就没什么用,而且体贴的提升往往是综合生活经验和知识提升的副产品,不是那种“老子加把劲”就能快速补上的。
(女的也得注意:如果你觉得对方体贴和温柔齐备,那么有可能其实你最终是配不上他的,技能点和技能输出幅度都相差太大了——当然也有例外……只是根据我的观察,这些关系往往很容易崩掉,女人习惯了准确又高度的输出,男人却总有一天会因为得不到女人近似的情感支持而从“爱”变成“喜欢”然后到“不值得”。)

哦对了,之前我不是说过那个动画《邻座的怪同学》么,那里面的男主角就是“其实完全不会体贴人,但是温柔度点满而且排他性超强”——也有体贴的地方,但都是女主角明确强调过的,他的“虽然我不知道你为什么重视这个,但是你重视的东西我也会重视”并不是体贴,其实是温柔(这个温柔如果达到了实际体贴的客观目的,那么对于女人而言就有体贴的作用,因此啥都憋着不说的女人或者自己没有努力方向而说不清楚重点的女人,是很难得到“划算”的体贴的,如果寻找“体贴现成饭”就特别容易被拔屌无情)。

这简直就是和我一摸一样嘛……因为个人生活经历的缘故,我的体贴能力很少(约等于没有),但是温柔度是点满的(我写东西的时候对待他人的各种方式似乎很冷酷,而且也是一个先天性部分反社会个体,但是这仅仅是针对于“外人”,我对“外人”和“自己人”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和动画里的男主角也基本一致)。
因此我在女性里的口碑也是极度两极分化的,矫情又笨又没人生目标的女人对我是恶语连天,而与之相反的女人则非常喜欢我——嗯,其实只要能和一部分异性稳定的保持良好评价,那其实这个世界根本就不缺乏异性了(只要抓住一个市场群体就行啦,一个产品让所有人点赞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仅限于恋爱,打炮不算)。
而且,这还意外的侧面印证了很多男人恋爱和结婚后态度快速大转弯,体贴没了,温柔也快速消失——在这个时候很多女人才“缓过味儿”来,大概知道问题在哪儿了(大部分当然还是不能,蠢过头了),但是已经嫁鸡随鸡啦。
因为我一直在朋友那儿被冠上“少妇杀手”“绿帽工厂”之类的绰号(然而我根本不对付有夫之妇的好么?)

(顺带一提:我觉得欧神是正好相反的一面,是通过极强的脑力和分析能力的,也就是“高体贴,低温柔”类型的?所以应该是喜欢相对“狂野”+“狂热自己的某些乐趣”的女性咯?因为这些人可预测性较强而且很有意思。)

在非特殊条件下,找不到“十全十美”的人的。
大多数人的爱情都是喜欢转化而来的,然而那些“选了自己候选池里最喜欢的那个”其实往往才不是感情很持久的,因为“最喜欢”这个东西的波动是非常大的,很可能因为选择了突出点而忽略了其它,甚至是对方整体能力超过了你。
一般来说真的感情很持久又比较好的,很多是选择了“次选或第三名”的人——前提是脑子不太差的情况下。
因为在这个时候,双方的“感情处置能力”才会差不多(对年轻人来说),双方才有机会发生“互利共赢”而不是“单方面供给”——所谓的“性格合适”要排在它的后面。
处置能力差的骂骂咧咧的人能和骂骂咧咧的人在一起。
但是一个处置能力好的和一个骂骂咧咧的人在一起,久而久之一定会让前者十分难受——而前者如果被逼急了,那么他更好的情感处置能力就会变成更有力的情感杀伤战斗力(伤害能力和正确的爱对方的能力,是同一个技能用于不同的目标而已!)。


让我们回到“姐弟模型”:姐姐和弟弟只要年龄差异不太大,而且弟弟不是特别小的(比如说高中VS大学,或者大学VS刚进入社会)。
因为这个时候,你弟弟在“性格和技能专项加点”的部分其实可能已经超过你了,尽管绝对实力可能还没超,但是趋势已经开始明显。
姐姐还是能从更多方面察觉到弟弟的异样,反之弟弟也能在自己加点优势倾向方面快速察觉到姐姐的异样,尽管双方的快慢可能有差异。

所以,在基本对等的模式下(这里单指感情能力),其实你应该想的场景大约是……

你是一个大二的姐姐,有一个高中二年级的弟弟(年龄差距不要过于巨大)
放暑假了,你们都回家过暑假——为了方便起见,你弟弟学习能力相当好,高二暑假不用特别累死累活的准备高三。
中午,你弟弟叼着一根雪糕,看着你打开游戏主机。
弟弟:“FIFA(足球游戏)来一局!”
你:“不要,我要玩马里奥。”
弟弟:“你玩马里奥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啊啊啊啊啊!我要玩FIFA!就一局!”
你:“我信你个鬼哦,你这个臭小鬼坏得很!”

这里会有分支剧情。
1:你弟弟闹的很厉害,你还是坚持要先玩自己的,然后你弟弟实在拗不过就和你一起玩了。
2:你弟弟闹的厉害,你让他先玩得了,然后在旁边看他玩足球。
3:同上,但是你一起玩足球,选对局,被虐了。
4:同上,你被虐后的反应,你弟弟的反应。
5:同上,你被虐后继续玩,弟弟是希望你继续玩一会儿还是他很快就想联网和别人对局了(这是早晚的问题而已:如果不是因为其它附属需求和关系,男人其实更喜欢和男人玩——只不过姐弟是亲属的附属关系,求偶双方则带有性的附属关系)。

第五条的分支:
1:你弟弟联网对局后,你是否提出要求能否赶紧玩马里奥,还是干脆起身离开让他玩去。
2:如果你提出赶紧玩马里奥,你弟弟是霸着游戏机好久,还是说好几局以后就真的玩马里奥了。
3:如果他继续霸着,你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抢回来。
4:你们一起玩的时候,如果合作游戏不利,他是怎么“说你玩的不好”的,还是说“我的锅我的锅”。

很日常的场景不是么?(我是独生子女,所以不一定能够完全准确的想,但是应该差的不算多)。
这些“分支”你也许有理想选项,比如说弟弟什么都听你的,而且玩菜了你弟弟还会永远说“啊,我的锅我的锅”。

但是这里的重点并不是在于“最好的理想的弟弟”是什么样的,而是你觉得“你弟弟应该是什么样的”。
当然也有例外:除非你真的以前有个弟弟,而且因为生活或者教育差异极大,导致你弟弟让你根本无法忍受,成年分家后的往来也非常令人不悦——虽然近似的生活是会大概率造成近似的结构,但是如果你已经无法忍受,那么你就需要做出新的选择。新的选择会一定程度上加大你的风险,但是这总比重复不可忍受要好得多。

你要选的是那个“你既能忍受,又觉得应该就是这样的”那个弟弟——因为在这个时候,才更有可能是你的“结构平衡与习惯的某种模式”以及“情感实力”方面的实际能力的平衡点。是你最适应,实力差距没有绝对巨大化,双方维持“相对产能优势”还是可以稳定维持的。
你可以选择好一点的弟弟,但是好太多或者差异太大一般都不太乐观。

当然,如果你真有这么个弟弟的话,你干脆让你的候选对象和你弟弟玩一会儿就好,谁不是“照顾弟弟”而是真的一起玩的很高兴,谁就是最可能合适的(仅限于情感方面)。
不过上面这一条没实际建议过别人,但是大家也很容易观察到一般感情好的时间很长的情侣(关系极佳期能超过一年以上的),如果女方家里有个年龄差距不大的弟弟,男方确实和对方的弟弟更有可能玩得来,和大多数常规的很快就“过气”的情侣的状况有极其明显的区别。
当然了,这也不是绝对的,不过如果男方和你弟弟完全玩不来,除非男方和你弟弟爱好完全不同(其实这不是好现象)或者你弟弟确实都已经让你无法忍受,不然这绝对不是一个好兆头——单就情感方面来说,人家和你弟弟不和之中所隐含的风险远比男方和你父母不协调的风险大。

在这里用“兄妹”就不合适,因为兄长的针对性加点数量可能太多了,局部差距很有可能拉的太大,你容易造成误判(除非你就是打算会豢养的,那你就是干爹不敢找,于是找了个小干爹)。
同时还有很多中国家庭的传统影响,兄妹之间对待方式的差异可能会比姐弟更大,就算是同等取别程度,哥哥相对而言受到的积累影响在概率上也会明显大一些——如果父母经常不在家甚至长期不在家,那些担任起“长子如父”的大哥就更不合适了。


好了,话都说到这儿了,其实各种问题就已经非常明确。
再说点实际的。

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关心“对错”问题,而是要关心“矛盾”问题。
很多人把“矛盾”当作问题,这是不对的。

应该说,是更大范围更加根本的矛盾才导致了与之相比更小一块区域的“对错”——对错“大方面”给“小方面”定性用的,也就是“大人对小孩子,大规则针对具体问题”用的。
如果不能确定大方面,那么谈论对错就是空谈而已。

这个“大方面”,其实就是“比当前环境更大的一个模型,一个箱体,一个更高但不是无限制增大的规律集合体”。

我举2个例子——好吧,下一篇文章再说吧,因为篇幅不会很短。


下一篇会更加具体方法。
内容为
《四种恋爱垄断模式对应的优质外部社会环境,矛盾升格解决问题的方法,工业化时代恋爱向信息化时代情感的转变》
(其实可以分为三篇文章,但是我看能不能再4万字内把这3个统一说完,我估计不太可能,但是这四个内容最好结合起来看)



(后面容易忘记写的内容:求知欲强的人更容易有很深入的爱情,因为爱情是熟悉又舒服的未知,求知欲强的人对于这些东西有天生的好感——因为这些东西对于求知欲强的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收益,并不需要“知道是个什么产品,所以我才去交易”,这在信息过载以及人际关系审核越来越困难的时代会更有价值)


(爱情的自由和限制,与政体和交易自由和人生自由的限制与规矩一样)

上面括号里的是部分“提纲”性质的内容,我写到这儿发现篇幅即便针对“四种垄断模式”都不够用了。
所以也不可能说到“矛盾升格”这儿,因为“升格”部分也包括简单的建模技巧以及一部分政工方面的东西。



水库论坛是一个职业炒房论坛!一套房子,成了贫富之间的分水岭!
水库论坛真正教你做的事,其实是毁三观,竖新生!
水库论坛一点一点讲述房产投资的逻辑,讲述老百姓最关心的事!
水库论坛网址:www.oushenwenji.net
水库论坛微信群统一入口:shuidi021, 备注“水库论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爱情和喜欢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