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idi021 发表于 2020-4-25 06:00:24

真正的李约瑟难题

前面我们说了一个问题,中国过去的历史一直是一个农业国家,但这未必是因为我们有农业上的优势所造成。
历史的机缘巧合,让我们长期陷入了农业社会的封闭和泥潭之中。
这一篇将探讨第二个问题,中国有没有可能迎来自己的工业革命,并因此一开始就走上工业强国之路。
前面介绍了一个大人物朱元璋,今天我们要介绍一个小人物——黄道婆。
1.惊为天人黄道婆
历史教科书上关于黄道婆的印象已经模糊,最近是在张祥海老师解读米塞斯《理论与历史》一书的讲义中,才让我再次想起她。
黄道婆(1245-1330年),原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市)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
她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传授纺织技艺,二是革新棉纺织工具,三是推广棉花种植。
种植棉花、掌握货源,革新工具、提高效率,传授技艺、培养人才,这放在今天就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呀。
搁在今天,黄道婆的名气一定不输老干妈和董小姐。
后来松江一带成为了全国的棉织业中心,黄道婆也被后人誉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
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我直接转述一下张祥海老师的讲义内容。
黄道婆所在的年代,正好是宋末元初时期。
彼时还没有开启海禁,所以在东南沿海一带,海外贸易十分活跃。尤其是各种布料纺织品,更是对外贸易中的大宗商品。
对外贸易的繁荣,带动了沿海的棉花种植业、纺织业的大规模发展。但老旧的纺织技术,无疑对这种商业需求造成了极大的制约。
在这种商业需求的刺激下,当时这个行业的参与者,都在寻求改进织布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而黄道婆,便是他们中的集大成者。
然而不幸的是,随着明朝海禁的开始,大规模海外贸易的禁绝,东南沿海的纺织业也迅速萎缩,大规模的纺织厂再也无法生存下去。
当黄道婆的机器就完全能够满足家庭和小作坊的生产需求时,就失去了对机器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动力。
所以在张老师的江南农村,还能见到的手工纺织机,和历史教科书上黄道婆的纺织机,在外观上没什么大的区别。
一个是「自下而上」,从技术、人才和商业的不同方向,实打实地推动着经济发展的黄道婆。
而另外一个则是「自上而下」禁绝海上贸易往来,让技术、人才和商业彻底停滞不前的朱元璋。
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今天的人都熟知「开国皇帝朱元璋」,却鲜有了解「衣被天下黄道婆」。
2.虚晃七枪下西洋
昨天有读者留言说,「朱元璋儿子朱棣执政期间,出现了郑和下西洋,说明朱元璋的命令并没有得到后代的严格执行。」
果真如此吗?恐怕未必,太祖的最高指示哪是说破就能破的?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一再下令禁海,「海道可以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相比于太祖那会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从来都是正面的,以便我们从中汲取莫名的自豪感。
这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长的海上航行。
更重要的是,比后来的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麦哲伦早了近一百年。
这就够了,知识点了解,考点背过。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暂且不论,单纯从结果上来看,这几趟来来回回并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经济利益。
反而是因为出去到处撒钱,耗资巨大,赔本赚吆喝,加重了明朝的经济负担。
最终结果便是,「支费浩繁,库藏为虚。」
读者认为郑和出海,说明朱元璋的命令没有得到严格执行,事实恰恰相反。
郑和每次出行,表面上看云帆蔽日、浩浩荡荡。但实际上,皇家海军后面没有任何的民间商船跟随。
而且就在郑和也不再下西洋之后,海洋再次被彻底封禁。
至于影响贸易往来,影响沿海百姓生计,这压根就没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有些「明粉」喜欢吹嘘我们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多么牛X,并和后来的哥伦布舰队作对比。
比如下面这样的对比很有视觉冲击力,很容易激发民族自豪感。但背后的真相呢?
郑和宝船的确很大、很能装、很威武,相比之下哥伦布的小船一副弱不禁风的寒酸样,不过这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能造,但真的有必要造这么大呢?
为了造船,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仅仅是为了「巍如山丘,浮动波上」的视觉震撼,这有必要吗?
另外一方面,则是反映出中国在当时造船和航海技术上,的确是领先于世界。
但请注意,功劳不在大明,而是此前唐宋元时期的长期技术积累。
明朝建国是在 1368 年,而仅仅 6 年之后的 1374 年,朱元璋就下令撤销了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泉州、明州、广州的三市舶司,断绝了海上对外贸易。
而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 1405 年,最后一次是 1433 年。
从朱元璋禁海令到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中间只隔了 37 年,而其中还只有前面短短的 6 年时间海洋还是开放的。
在没有对外贸易和海洋探索的需求下,短短的三十几年内,造船和航海技术会绝对不会取得重大突破。
而实际上在唐朝,我们就已经掌握了相关工艺和技术。这点很多史料都有记载。
和前面黄道婆对纺织业的改进一样,造船航海工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得益于两点:一方面有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人们有参与这个市场的自由。
而到了明朝这里,市场需求还在,但人们参与的自由被剥夺了。
归根结底,郑和下西洋还是一次耀兵异域的政治行动,而不是你来我往的经济互惠。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大航海时代没有中国什么事了。
中国关起门来,过起了自己农业大国的小日子,直到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国门。

3.真正的李约瑟难题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那本《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问题:
曾经高度发达的中国科学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反倒是科学发展并不领先的欧洲取得了突破,发展出了现代科学?
这个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是李约瑟在研究中国科技史时分别提出的。
他研究之初的问题是,「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从公元前 1 世纪至公元 15 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的多?」
李约瑟难题让很多人着迷,部分人认为这是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终极问题」。
这可能跟另外一个更刺眼的问题有关,那就是,为什么曾经高度发达的中国文明后来会远远落后于欧洲?以至于后来被欧洲欺负完了还要被日本欺负?
李约瑟从地理、社会结构和政治、宗教和哲学等三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但我认为其中这段话最重要:
没有宗教改革就无法想象文艺复兴,没有近代科学的兴起就无法想象宗教改革,而没有资本主义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和封建主义的衰落与消亡,就无法想象这一切。
所以他认为:
无论是谁想要解释中国社会未能发展出近代科学的原因,那他最好是以解释中国社会为何未能发展商业的以及后来的工业的资本主义入手。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是英国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有着直接的观察和思考,所以他把欧洲的先进主要归功于资本主义的兴起。
只是「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的长期灌输,让我们误以为李约瑟难题问的是关于科学技术本身的问题。
略有遗憾的是,李约瑟是生物化学和科技史专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经济学训练。
所以虽然他洞察到了问题的关键,但并未对此作出进一步的解答。
我们顺着李约瑟指出的方向,该如何回答「中国为何未能发展出商业以及后来的工业资本主义」的问题?
很显然,答案藏在我们前面的两小节中。
彼时我们有以织布、丝绸为代表的轻工业,我们有以造船技术为代表的重工业,我们还有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商业和艺术文明。
我们有广袤的农业资源,我们有航海技术,也有广泛的海上贸易往来和市场需求。
回到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上,中国有没有可能迎来自己的工业革命,并因此一开始就走上工业强国之路。
有可能,太有可能了。
稍微脑补一下,如果不是明朝开启极为严苛的海禁,再到清朝的闭关锁国,逼迫着大家几百年一起躺在农业大国里过小日子,大航海、工业革命的主角难道不应该是我们吗?
今天的教科书,难道不应该是东方文明古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欧洲的大门,给黑暗的中世纪欧洲送去了光明和希望吗?
我们有着不错基本盘,却输在了起跑线上。
我们有那么多,缺了什么呢?
答案是——自由。
我们给自己带上了封闭的枷锁。
2020年4月17日



水库论坛是一个职业炒房论坛!一套房子,成了贫富之间的分水岭!
水库论坛真正教你做的事,其实是毁三观,竖新生!
水库论坛一点一点讲述房产投资的逻辑,讲述老百姓最关心的事!
水库论坛网址:www.oushenwenji.net
水库论坛微信群统一入口:shuidi021, 备注“水库论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真正的李约瑟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