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不醒的捡漏梦
千年不醒的捡漏梦
乱世买黄金,盛世藏古董。
尽管大家都不知道这句话出自何典,却是许多热衷于文物收藏者们的口头禅。
有个资深的“玩家”曾指出,这句“名言”其实跟理财专家们口中的“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以及从前刷在墙上的“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口号的性质没什么差别,不过是一种忽悠的托辞。
但我不太相信这位“玩家”的话。想知道水果是酸的还是甜的,当然得亲口品尝一下。
我虽然没有专门搞过文玩收藏,不过多年前就去过很多城市五花八门的文玩市场,最近没事也经常陪人去本地文玩市场转悠,蓦然发现,原来这么多年以来,文玩市场其实一直都很萧条,根本没出现过如影视作品中看到的“人头攒动”景象。
有一个奇怪的念头在脑海中一闪:如果“乱世买黄金,盛世藏古董”的理论可以成立的话,如今文玩市场的萧条是否也可以反过来证明我们尚未进入到盛世呢?
很快我就告诉自己,这种想法不对头,很危险!作为一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革命老青年,绝对不可以对祖国缺乏自信。
因为据某些教授级的大人物研究证实,我们现在不仅是全面小康了,而且还全面超越了(清华胡鞍钢)西方发达国家。我们月收入只要有2000元人民币就过得比米帝人3000美金都要好得多(复旦陈平教授的最新判断)。
现在随便一个退休工人的工资都不止2000元,多出来的钱干什么呢?收藏点文物不是很好吗?——既能显示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且还能保值增值,何乐而不为?
那么,买点什么?确切地说,收藏点什么好呢?
初涉收藏,很多“成功”人士都会给我们提一些很好的建议。首先,他们会郑重地告诫你,文物收藏的水很深,不学点文物鉴赏知识肯定会上当受骗。
所以,第一步,你得先买几本相关的书来看看。
当然,仅有理论知识远远不够,接下来,你还得拜师,然而你很快就会发现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无比复杂的问题:师傅不好找。
他们都说“自己是交过学费的”。M的,不就是要钱吗?说吧,要多少学费?
这些人神秘地一笑:不是我要你的学费,你的学费不是交给我。
那么,交给谁?
交给市场啊,你只有吃一堑,才能长一智,只有不断地从买赝品当中才能提高自己的鉴别水平。
您老在意思是,我要先给骗子交学费才能成为一个不受骗的收藏者?
不不不,不受骗是不可能的,只是慢慢地减少受骗的次数。想想看,你在每一次受骗的过程当中都学到了一些文物鉴赏的知识,有朝一日捡了个大漏,所有被骗的钱都算是“成本”被成倍甚至于几百倍地“回报”过来了,你就成功了。
所以古玩界还有一句“名言”,叫做:“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但又有一位貌似大师的老玩家告诉我:如今搞收藏,千万别有这种捡漏的心理,老手捡漏的机率都比中双色球头奖都要低,新手就更别指望了。
说到文玩市场,无论是业内抑或业外的吃瓜群众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北京的潘家园子。
前不久还有一位半桶子水的专家对我说:潘家园的文物全是假货。
其实我知道,他的这种观点也是听别人或从网上看到的。文玩市场假贷泛滥,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关于假与真,文物与一般商品的界限是有区别的,业内人士忌谈此事,都说三言两语很难讲清楚。
以青铜器为例,中国青铜器一般是指商周时期出土文物(也有专家说夏商周,但夏朝只是一个传说),其数量少之又少,市面上包括博物馆里的展器,多半是复制品。真正的商周青铜器,每一件都是国宝,不仅现在是国宝,即便在当时,也属于“国之重器”。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商周青铜器也是国宝。
很多人不知道,如今市面的堪称文物古董的青铜器,有不少竟然是唐、宋时期的仿品,这些仿品虽然也是“假货”,但也可以算是珍贵的文物。
好比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早已不知下落,别说唐朝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的摹本,就说元明时期赵孟頫、文征明等人临《兰亭序》的作品,在今天也同样是国宝。
唐朝大规模、有组织地仿商周青铜器是在唐玄宗时期,而且是在唐玄宗本人授命由官府组织的一场大规模的“造假”。不过,好在唐玄宗不是为“造假而造假”,他是为艺术而造假,所以这时期的青铜器,每一款底下都有标记,行家一看就知道是唐朝的仿品,至于后人会不会用什么方法把那些标记抹掉,这就很难说了。
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青铜器造假运动是宋徽宗时期,这个宋徽宗比唐玄宗的艺术细胞更丰富,而且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宋徽宗时期青铜器更像古器,更要命的是,宋徽宗时期仿制的青铜器,每一件都没有识别的标记,你想想,一千年之后的今天,不是专家,谁有本事将其识别?
有人说可以借助科学仪器,比如碳14、铅等同位素半衰期测定之类。但我们应理解,碳14测年虽然准确率较高,但一般只适用于有机物,比如动植物化石或残骸,而金属类铅同位素的年代测定,一、二千年的误差都可能是正常,如果制假者把老器物的残片融进去,那就更测不出来。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故宫的某专家在潘家园的市场中,偶然发现一批北魏陶俑在被商贩们摆在明面上贩卖,经过鉴定,专家确定是真品之后,便赶紧上报国家,希望能将这批文物回收,后来故宫真的花了大价钱将这批陶俑全部买走。
( 高水旺生产的北魏陶俑)
可过了几天,潘家园又出现了一批北魏陶俑,故宫的专家们本来还以为是之前买走那批的消息传出去,来了一批造假商骗市,于是找人又去鉴定了一番,没想到,居然和之前的那批一模一样。
经过出动警察,才发现这批北魏陶俑,其实出自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一个名叫高水旺的农民之手。警察找到高水旺,却没办法逮捕他,因为高水旺证照齐全,他就是一个仿古陶瓷生产的个体工商户,他生产的北魏陶俑,是以工艺品的价格对外批发兼零售,谁都可以买,价钱还不贵。
(高水旺在做仿唐三彩)
高水旺的仿北魏陶俑,不仅骗到了当时全国顶级的文物专家,还骗过了科学仪器,所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故宫中招也就不奇怪。
当时专家在经肉眼判断这批文物之后,仍不放心,通过使用考古中常用的高科技断代手段碳14进行检测时,发现这批陶俑在年代上与北魏较为吻合。
即便如此,为确保万无一失,馆里又邀请北京大学教授、考古教研室主任苏秉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仲殊、《考古》杂志主编安志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史树青……等顶级考古学家和文物鉴定专家“过眼”。结果他们也一致认为,这些北魏陶俑确实是真品。
后来高水旺“研制”出来的唐三彩系列,也都可以乱真,仪器都测不出,因为他所用的坯料,是用同时代的残片磨粹为主(洛阳不缺这些东西),但他不是造假,他公开宣称其“作品”只是仿古工艺品。
这个有点像钟南山的农民堪称国内第一仿古瓷高手
前面说过,假青铜器、假陶瓷、包括假名家书画这些玩意,虽然自古以来就有,但真正在民间批量“生产”的时期,却在明代之后。
万历年间,吴中一带古董赝品更是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在这方面里有详实记载。
沈德符毫不客气地指出:“骨董(古董)自来多赝。”
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讲过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
有位名叫王伯谷老员外,据说是位资深藏家。有一天,沈德符上王伯谷家拜访,王老前辈指着墙壁上一个破旧不堪的斗笠说:“知道吗?这斗笠可有来历了,是当年我朝明太祖御赐给高僧的,我从姚道衍大人那儿得来,可珍贵了。”
随便拿个破斗笠就说是皇上恩赐的,岂能忽悠得住见多识广的沈德符?
沈德符忍俊不禁地说:“前辈,你就别忽悠我了,这种手法我见得多了。”王伯谷的戏法被后辈戳破,脸也不红,只是不吱声。
王伯谷当然爱收藏真文物。娄江曹孝廉家的仆人范某喜欢收藏古董书画,手里有唐朝阎立本的真迹《醉道士图》,王伯谷看中了,以此画有破损为由,要求千两金子买下来,看人家急于出售,他后来又减到几百两。范某无奈答应了,王伯谷乐不可支地买下。
谁知范某是个老滑头,他给王伯谷看了真迹,在出手前,请当地的画家、瞎了一只眼睛的张元举临摹了一幅,给酬金十两黄金,把临摹本以几百两黄金的价钱卖给王伯谷,之后又将真迹以更高价格卖给别人。
这事后来还是穿帮了。
王伯谷自己为老不尊,有一次竟然拿瞎了一只眼睛的张元举开玩笑。
张元举是个花鸟画名家,善于仿古名画(不知是否是张大千的先祖?),他觉得自己受了王伯谷的侮辱,于是就说出了真相。他告诉王伯谷:你花重金买的那副《醉道士图》是我临摹的,你笑我张元举瞎了一只眼睛,你王伯谷两只眼睛虽然都好好的,却不会鉴古,跟瞎了一样。
“此语传播合城,传为笑端”。王伯谷虽然是受骗者,却没人同情,人们都说这是王伯谷自己贪便宜、没眼光还自以为是才是受骗的主要原因。
类似的情景是一件名为《研山铭》的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真迹。
2002年,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出现了《研山铭》的身影,最终国家文物局以2999万元买了下来,而这幅作品仅有39个字,也就是说,每个字价值79.6万元人民币。
然而著名书画家范曾却发文指出,《研山铭》为伪作;而一位名叫石开的书画家则发文力挺其为真品。两人都站在个人对书法艺术理解的角度来判断真伪,但他俩都拿不出实锤的证据,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个人虽然感觉范曾的书法水平要高于那个叫石开的人,却不想选择站队,因为两人的鉴定理由都很牵强,范曾虽是大师,也不代表真理就站在他一边。
总而言之,如今的文玩市场,就像曹雪芹所言一样:“真亦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琳琅满目的古董看起来个个都逼真,有一些所谓的珍品还自带各种离奇的故事。故事多半来自编造。
其实这里面的玩艺,越是漂亮,赝品的概率就越高,倒是一些灰头土面的民间用品,从年代上来说还多半是真,可惜真虽然真,却没有什么收藏价值,一件明清时期普通人家吃饭的粗瓷碗,说它是古董也对,文物价值却微乎其微,而张大千的一幅仿古画,虽是“假货”,却动不动就值几百万。
如今在文玩界传来传去的一些捡漏故事,我们就当故事听听就可以了。
老玩家都很自负,这里且不管他们,对于新入行者,有人给我的建议是:你只需将市场所有的“文玩”当成工艺品,碰到自己喜欢的,价格就参照工艺品的市场价,多一分钱都别出。
说到工艺品,就拿中国最出名的陶瓷来说,尽管我们有高水旺这样可以骗过专家和仪器的仿古高手,尽管china=中国=陶瓷,尽管目前的中国陶瓷产量和出口都在世界上排第一位,然而除了业内人士,很少人知道,中国陶瓷在国际市场上是以中低档为主,世界十大名贵陶瓷品牌,没有一家来自中国。
一向被我们夸口的“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传统景德镇陶瓷,拿出去与意大利、日本的骨瓷一比就明显占了下风。作为陶瓷大国,我们前些年不得不引进骨瓷技术,即便如此,也只不过是在国内的高档瓷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这还得益于国内消费者对国际陶瓷高档市场的一无所知。
一味地崇拜老祖宗,这是我们的文化劣根所在,表现于外在,就形成了“模仿有余、创新不足;造假可以乱真、创作不伦不类;鉴古眼光独到、发明云山雾罩”的禅鬼风气。
如果我们的文化里面除了黄金便是古董,那么,China dream还真成了瓷器梦,而瓷器梦仍然还是捡漏梦。要实现这种梦,不仅要学会编故事,最后还得看运气。
水库论坛网址:www.oushenwenji.net
水库论坛微信群统一入口:shuidi021, 备注“水库论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