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的折旧 #1780
我们的国民账户核算体系,可能有很大的问题。
一)GDP
- 一家公司的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支出-税收
- 一个公司的GDP=利润+政府税收+员工薪酬
- 金融业的GDP=利润+政府税收+员工薪酬
这一些基础的公式,是印在教科书上的。
譬如说,你找一家“证券公司”。小型的证券公司,主要工作:撮合散户成交。
有一个几百平米的证券大厅,大屏幕。阿姨爷叔在那里啃玉米,打麻将。
闲时看看K线图,红绿杠。拍腿下单买1000股,赚30元买菜钱回家。
对于证券公司,他的盈利模式很清楚。
一年盘点下来,每个门店赚几百万元。这样的业务模式,简直就是一个“棋牌室”。
从微观上讲,“证券大厅”有贡献么,有GDP么。
有的。他属于服务业,最简单的跑腿,端茶,磕瓜子花生。
无差别人类体力劳动。
但是,我们从一个更大的“宏观”而言,“证券”行业本身,有价值么,有增值么,有贡献么。对国民经济,对国力有帮助么。
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甚至从直觉上讲,经济学家可以直接Say No的。
- 中国的证券市场,股市还不如关掉更好。
- 关掉对国民经济更有益。
二)股市的负增加值
按照标准的现代经济学,“股份”在无数的人手中买卖。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梨。
苹果换梨子,“物质”财富并没有增加。聚拢100%股份,公司还是这家公司。
“证券业”对于实体经济的促进,增长作用何在。几乎每一本《证券分析入门》,开卷名义都会写:
证券业的建设,使得急需资金的企业,获得了融资渠道。
企业获得融资,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
1999年11月,香港创业板HKex,趁着美国“科网股”泡沫创立。并诞生了PCCW,Tom.com等一系列“网红”公司。小超人李泽楷成了明星。
此后,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香港HKex急剧跌落,股价最多跌去-90%,投资人极为不满,围攻港交所主席。
港交所的回答,令人寻味:“证券市场设立的初衷,是帮助有希望的企业,快速获得融资”。
“既然企业已获得融资,HKex就圆满地完成了使命。此后二级市场股价表现,和交易所无关”。
我们抹去“股神”“股霸”“天才恶庄”之类神话,从“原汁原味”的本意出发,证券交易所允许存在的原因:
证券交易所在各国大义的名分,股市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但是我们看回中国股市。中国股市,其实并不符合“优化资源配置”的。
对于中国股市而言,最能够获得“融资”,最能够获得“增发配股”的。从来不是最有竞争活力的民营企业。
中国股市,基本定位,就是为国企融资,输血,解困。
历年来,股市象一个吸钱的黑洞,吞噬了无数股民资金。股民们,也并没有获得NYSE“传说中的回报”,十股九亏。
从“优化资源配置”而言,股市对于全中国的GDP贡献率是一个负数。
如果你彻底关掉股市,国力增长,可能还会更快些。
怎么回事。
三)银行业
对于银行业,问题一样严重。
我们有时候看看银行业的GDP,简直不相信,“银行”对于国力的帮助,居然有这么大?
银行也分二种。
第一种银行,办的是苦哈哈的“柜台事务”。例如帮你办笔外汇汇款,代交水电煤,代售保险,买卖贵金属,存钱,取钱,接待小额储户,整天忙得象狗。
第二种银行,办理的是“高大上”的神仙业务。他们坐在人均100平米的办公室里,宽敞得足以打垒球。
动辄交易数亿的国债,讨论隔夜拆息和SLF。打包数万亿的资产买卖CDO和CDS。
按照GDP的算法,银行业GDP增加值=利润+政府税费+员工工资。
事到临头我们计算一下,突然发现“金融业”的增加值,大得简直吓死人。
早在1995年代,也就是美国“IT神话”兴起的前几年。
当时全美所有的“银行业”利润,就已经超过了“全美制造业”。
把资金划拨来,划拨去的利润,就已经超过了钢铁,石油,煤炭,汽车所有的大型企业。
把钱借给你的利润,比你辛辛苦苦开公司,赚得还要多。
所谓美国“空心化”的开始。
“通用汽车金融公司”利润,比“通用汽车”公司还要高。
当时美国人惊呼,“我们还要不要造汽车”。
GE Capital,利润占据GE集团的60%
我们隐隐觉得,“金融业”的增加值,其实没那么多。
我们隐隐觉得,“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应该没那么多。
很简单一个问题,假设给你“二选一”。
在金融业,和“全美制造业”中,只让你选一个。
你觉得放弃哪个,会对国家的国力实力,损害更大。
假设一颗原子弹掉下来,全美国的银行家,统统死光了。
国家缺乏了银行继续运行,还是缺乏了钢铁,煤炭,石油,汽车等等行业,继续运行。损失更大?
我觉得哪怕所有的人,嘴里不服气。但心里还是明镜般地知道的。
“实业救国”。金融业都是虚的。哪怕没有银行,或者只剩最基础的存取款功能,我们的生活,不见得有多糟糕。
四)金融业的折旧
整个“证券业”,我认为是根本没有“产出”的。证券业对GDP的贡献是负值。
证券市场,目前是把资金“错配置”。拿去给了效率最低的国企。
把股市关掉,国家或许更强大。
但是在账面上 ,“证券业GDP”却是一个上万亿的产业。
整个“银行业”,我同样认为是没有“产出”的。
银行有一些业务,例如存取款,汇款,代交水电费,很好,的确是利民。作为“棋牌室”有资格继续活下来。
但是“银行业”整体,绝对是Low/None value-added.
“银行业”同样不符合“资源配置”的原则。
银行并不是依照风险定价。并不是最急需资金的企业,最能够获得资金。这完全是和古典经济学理论相悖的。
银行业的运行,是“最有权力”的企业,最先获得资金。最最亏损的铁公基项目,反而获得了无限的资金。最腐朽无效率的国企,拿到了海量资金。
从直觉上讲,中国整个“银行业”对于GDP的贡献,也应该是负数,无增值的。
目前,中国“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8.5%
全球大国中最高。金融业比重,甚至超过了美国。
哪里出了问题?
我认为问题出在,“金融业”没有提折旧。
问题出在了最后一行:“金融业的折旧”。
按照标准GDP的算法,所有的行业,都需要提“折旧”的。无论机器,公路,无形资产,人力资源……
在所有的“会计准则”中,唯一不需要提折旧的,只有现金。
但是这是不对的!!
今年的1000W,和明年的1000W,购买力能相比么。它们还是同一样东西么。
我经营一家银行,今年股本金1000亿,买卖国债赚了很多钱,到了年底有1100亿。
从“GDP增加值”来说,标准会计准则,认为我“产生了”100亿的“增加值”。
其实现金要提“折旧”的。明年的1100亿,和今年的1000亿,购买力完全没有不同。
如果我对全体的金融行业,现金和类现金资产,套上一个-10%的折旧,金融业还有增值么?
金融业对GDP的贡献,是8.5%
如果套上一个-10%的通胀率,则金融业“实际贡献率”是-1.5%,这样才比较符合常识呀。
五)国际金融中心
世界上有二种“金融立国”的国家。一种是类似于卢森堡,摩洛哥之类的。
卢森堡本身的国土狭小,产业匮乏。但却是欧洲的“金融中心”。存在大量的离岸银行,离岸金融。
卢森堡人民通过“抽佣”,提供“棋牌室”茶水费,赚得不亦乐乎,人均GDP 12W美金。
而另外一种,所谓“大陆国家”,例如法国,德国,意大利。
他们的金融业,虽然名义“附加值”也很高。但却是不赚钱的。
如果你帮客人炒股票,买基金,100W炒了十年涨成120W,这并不是“增值”,连通胀都不够。
如果我们考虑到“金融业的折旧”,则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报表,都需要重写。
很多国家,并没有这么富。很多产业,并没有那么赚钱。
很多生意,根本不值得做。
各个省份之间,往往因为“金融折旧”,而混淆了真实实力。
例如,一些“金融中心”省份,会显示出高得多的GDP。
而一些制造业中心,真实实力被低估。呻吟在被抽血的存款贬值中。
California极度看不起隔壁的红州。觉得红脖佬又老土,又不赚钱。
其实California高度依赖金融收入,如果没有厚实本土的“存款吃亏者”做后盾,加州的实体经济,是很虚弱的。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都流行去“Nasdaq和金融”。
金融行业,一个很普通的intern,就可以拿到5W英镑。而在大学教授教书,资深的电气工程师,往往也才能拿到5W英镑。
金融行业的“高薪”,并不是建立在金融行业的高附加值,也不是金融人才有多犀利精英。
问题的所在,还是“核算”。目前的金融体系,完全没有提到“现金の折旧”,使得金融业账面上,都赚了好几百亿。自然分红拿到手软。
光靠买卖国债,就可以赚几千亿。
你不知道这些财富,都是无中生有的么。都是印钞机印的么。
简直令“空气币”都自愧不如。
现金,也需要提折旧的。
金融业对GDP贡献,并没有那么大。很可能是负数。
(yevon_ou@163.com,2018年5月10日晚)
欧神文集全套16本:共分3个系列:“楼市黄金十年”系列4本,“楼市投资体系”系列8本和“思想体系(杂文篇)”系列4本。
其中“楼市黄金十年”系列:包含多篇外面未流传的经典老文。知道欧神小名吗?你知道欧神其它笔名吗?你知道欧神的情史吗? 答案都在这里。
详情请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