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财富 #2110
1978年时,全国十亿人口,总存款220亿。其中最富有的一个人拥有1.2亿。 2015年,金融业总资产200万亿。 年化增长28%
一)中国有多少钱
中国有多少钱,或者说,13亿人民一共拥有多少资产。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基本上,近似地我们可以使用“储蓄+股权+实物资产”这个公式。 但是,国债不计入其中。因为国债是对国民的负债。而国家是全体国民的。 实物资产,主要是房子车子。电视机彩电冰箱也算。 另外一方面,统计口径也不同。 1978年时,货币化的东西很少。每个月还定期发粮票布票。粮票其实也是钱,当年的全国粮票,价格似乎是0.09元/两。 而实物资产,今天的中国人,大致都拥有价值不菲的房子车子。可在当年,房子却是单位分配的。虽不拥有产权,却拥有实质上的终身使用权。
所以这是一笔糊涂账。你真的要比“2015年比1978年富多少倍”,那是没法算的。谁也没有精确的数字。 但我们可以取一个近似的例子。 假设1978年,“储蓄”和“其他福利”是1:1的关系。 假设2015年,“储蓄”和“其他资产”房产股票基金车子,也是1:1倍关系。
则“2015年比1978年富多少”,可以简化成“存款多了几倍?”
这样就容易计算得多了。 1978年全国总存款220亿人民币。 2015年居民总存款60万亿人民币。37年翻了3000倍。 年化24%
二)实物的财富
和货币储蓄“飞速”增长同时,伴随的是货币大规模贬值。 按照中国官方宣传口径,1978年~2012年,中国一共通货膨胀了4.4倍。 这个数字怎么来的呢。如果一个人从1978定存到2012年,则总回报是4.5倍。 统计局的同志哭晕在厮所里。
如果我们撇开搞笑级的“统计数据”。更加务实一点的,来问了实际增长了多少倍。 有一个数据是不会错的,就是“实际国力的增长”。
这也是官方极为重视的GDP数字。中华国力崛起,这是实打实的。绝不可以漠然视之的。 这个数字是多少呢,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争执和谎报。但我们大致可以估算出一个值:“9%” 平均9%每一年,过去三十七年内平均如此。
如果按照9%一年,则过去三十七年,中国的“实际国力”应该增长24倍左右。 而我们的货币财富,增长了约3000倍。 其中的差额125倍,就是“真实的通货膨胀”比例。
每一年;
三)序篇与总纲
从某些角度来说,“货币滥发”的尺度,就等同于“通货膨胀”的尺度。 在过去的37中,中国的真实物价,上涨了100倍以上。
货币数量 = GDP + 通货膨胀 + 修正项 [1]
中国的基本常识是; GDP +9% 通货膨胀 +14% (每一年) 货币财富增长 +24%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列表。以后会引发很多后续话题。 譬如说; 1)你赚我息,我赚你本。为何储蓄无法致富。 2)股市的估值。A股的高增长率从何而来 3)贫富分化的内生缩小性 4)中国的收入格局,财富高度向年轻人分配。导致楼市品味的转移。 5)财富的自然天花板 这一些话题,细细研究,需要比较长的篇幅才能说清楚。所以会留待以后慢慢写出。本周会有四到五篇文章。 我们只需要记住,“通胀每年14%”这一个基本常识就可以了。
四)统计局的把戏
说到了“通胀每年14%”,可还是会有人不承认。有些人会说,通胀不到14%,某些年份还是通缩的。 不过“通胀/通缩”这个现象太明显,一般是不容狡辩的。
比较容易捣浑水的,是“货币发行量”。一般人会争辩,中国的实质货币增发,达不到每年24%的速度,相应的扣掉8%GDP增长之后,“通胀”也就没有那么快。 君不见,过去几年的财经统计数据,中国M2增速都只有18%,甚至16%么。这个速度绝对属于紧缩负责的。
这里,我们要说一下统计局的小把戏。 统计局有很多技巧,我们也不能了解揭示全部。仅只能选几条说。
第一条, 也就是最无耻的。他的比例算法不对。 譬如,从100增长到125,请问幅度是多少。 任何人都会说25%
但中国的统计局,他的回答是不一样的。 他的回答是,100/125=80% 所以增长率是20%!!
吓得跌破眼镜了么。初中小学数学全都白学了。从来没见过有人这样计算“增长率”的。而且最奇妙的,居然从来没有人Challenge此事。从来都是转转转帖,没有人认真读一下统计公报。
第二条, 则是利用“版本差异”。 很少人知道的一个细节,中国的统计数据,都会出Ver1.0,Ver 2.0,Ver 3.0 譬如三月份的经济数据,在4月初会出第一稿。让各大股市证券公司分析师好好争论CPI,PPI,FDI等经济数据。 而到了五月中,他会再出一稿2.0版。据说这是“较精密”统计的数据。因为充足的时间,得到更详细的校勘。只不过这时候,已经没有人关心上个月的数据了。
而到了三个月或者六个月以后,统计局会再出第三稿Ver3.0 这个已经属于绝对的学术范畴。99.99%的公众不会关心这件事。绝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有这回事。 于是统计局就可以做手脚。
一个典型的例子,譬如2013年的真实数据是100,2014年的真实数据是125,也就是增长了25% 但统计局的第一稿中,他可以写“13年105,14年115”,这样就仅仅滥发了10%的货币,看上去也不是太刺眼。
在第二稿中,他会写“13年105,14年120”,之前的错误是统计误差。 这份报告看上去刺眼得多。但是已经没有人会关心上个月的数据修正项了。
在六个月之后的第三稿中,他会继续地修改。改成“13年110,14年125”。 这样,14年的数据就对拢了,吹牛可以继续吹下去。 他报给公众的数据,永远是小于15%的轻微涨幅。不刺激公众的神经。 此后再Ver 1,2,3的逐次修改中,逐渐地把数据改掉。把账做平。
举个例子,2011年秀相上台的时候,中国的货币M2总量是11万亿元。 2013年他下台的时候,是120万亿。 也就是年均22%
但是如果你今天去翻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的M2已经被篡改成了18万亿。相应的年均货币变成了16%,实在是吹牛不怕皮厚啊。 十年前的新闻资料,散秩消散。你再加以适当的删贴,鱼目混珠。这事就很难再被查出来。
只有把时间周期拉得非常非常的长。长到20年,30年,则之间的所有“数据处理”都毫无隐形。 然后你清清楚楚地看见,每年24%
第三条,是更改统计口径
中国的货币有多少,最直观的观察量是M2. 但中国的M2,发生了一个奇诡的转折。大致在2006~2007年左右。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突然来了一个急转弯。
公众,Public,从2006~2007年开始关注M2指标。网络小白领被启蒙之后,以M2作为货币供应的风向标。 政府对此的对策,是“修改M2统计方法”。
我们不是很清楚其具体的内部处理手法。可能是把央票不计入M2,也可能是把如今数十万亿的“居民理财产品”不计入M2. 总之,M2的数字,从2007年之后急剧减缓。和我们身边实体经济的观察完全不符。即使四万亿刺激的时候也没有飙涨。
2015年2月,M2只有125万亿元左右。对外,政府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他可以堂而皇之地说到:“看,我们没有滥发纸币”。 但人民是人,不是猪。人是会动脑子的。
我可以向各位推荐另一个指标,也可以自己搜索“金融业总资产”。 M2指标可能受操纵,但是这个指标不会。至少目前不会。政府的手还没有伸这么远。 自从2007年之后,“金融业总资产”就和M2偏离越来越远。目前已经高了60%,达到了200万亿以上。
“金融业总资产”,这个才是无污染,未被操纵的指标。哪怕你仅仅是看该值过去十年二十年的走势,也能够大致估算出货币增发的速度。 货币已近200万亿。
很多库友对流水问题,总是理解的不透彻。而这种干货又不能免费,否则前脚刚知道,后脚就洞塌了。2000字左右,纯干货,经常性更新以符合最新要求。需要者请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