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论坛欧神文集官网 - 欧成效yevon_ou

搜索

模拟人生4对于青春期的教育作用3.1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18 15: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模拟人生4对于青春期的教育作用3.16


说到这儿,你应该忘记这一条的游戏提示是什么了吧?
  我重复一下:你玩过了两次从生到死的游戏全程,你大致估算一下你在各项上消耗的时间占比。
  我刚才说的这些就是在说“统计时间”中最容易被忽略,或者不容易简单阐述就能意识到的行为。
  “你每一次购买自己喜欢的,基本服务于自己的东西,在现实中能够购买但配偶阻止你买的比例,然后把游戏中买了这些东西并使用这些东西的时间粗略的估算一下”。
  
  你游戏里用这些物品的时间,在去除掉游戏里的工作时间后(一般太短),将游戏中的休闲时间等比减少或增大至你的现实休息时间,就可以得出你在现实中同类物品给你带来的享受数值。
  例如说,你在游戏里面买了个高档的烤肉炉,你现实中也喜欢烤肉,但是老婆不让你买。
  你在游戏里面每天平均烤肉1小时。
  设你的工作时间和游戏人物的工作时间基本一样。
  虽然游戏中“做饭”的时间一般长于现实中的做饭时间,吃饭更是如此(一碗沙拉吃半小时,从客厅走到厨房要十五分钟)。
  但是,这带来的享受是一样的,因为游戏时间安排也是24小时,所以你的确愿意花一个小时烤肉。
  
  然后,将这个享受时间折算为你独自一人时的休息时间。如果你每天在游戏里烤肉1小时,那么在现实中就相当于你一个月多了30个小时的独自假期(如果小孩是你来带的话,就是你带小孩玩的时间,前提是你觉得和孩子一起玩是开心的)。
  这样整合起来算能比较方便你用直觉的方式估计这件事的重要性,但又不至于太过——如果你把这个理解为每天早下班一小时,那就会出现估计偏差。因为每天早下班一小时可折算的内容太多了,会掺杂多余的生活要素。
  然后呢?你再在日常生活中做个小小的统计——把那些本来可以用更少时间内可以结束的应酬所多花的时间整合计算一下。
  除非你是工作类型特殊者,否则你会发现你两个月的多余应酬时间恰好在30小时左右,日均半小时。
  (如果游戏中有大量此类东西,你会发现时间噌噌噌的往上累加,但是相应的你各类多花的时间会占据“独自休闲”的时间占比,结果就是换算后数值还是基本为1:2,但是总的“不在家时间值”会提高)
  一般来说,如果有三件常用喜欢物品进行累加,那么此人应酬时间(条件同上,这三件物品均为游戏中各使用一小时)会超过两月90小时,日均1个半小时——晚归汉子预定。
  
  现实生活中当然不能很好的精确估计使用时间,但是通常情况下一个常用喜好物品的使用频率和时间是有规律可循的。
  所以要想男人/女人能够准时且高兴回家的最简单方法,就是至少家中要保有三个具有他个人爱好特征甚至专属于他且经常用而且消耗时间的东西。
  只要其他方面能做到平均水平,不要瞎搞事情,那么“三件套”规律都基本适用(多增加其实增益不是很大,但对于生活条件优越者就不需要那么多限制了,但依旧不推荐东西太多,因为太多以后会导致回家后选择困难,这个时候人的脾气会变差)。
  最简单的三件套举例。
  死宅三件套(任何有强烈宅属性的人都适用,并不一定真的是死宅——比如说我就有死宅属性。虽然我到处跑,但是我总是从“一个碉堡”跑进“另一个碉堡”,并不是喜欢在外面晃的类型)。
  1:好电脑。
  2:好电脑椅。
  3:电脑旁专供肥宅快乐水(可乐)的独立冰箱。
  (健康死宅还真容易满足啊……加起来这些玩意儿一般还不到一万块……而且更新频次一般也不会很高,均摊下来每月投入通常不到800呢)
  还有,针对一些家里真有打游戏花时间较多,不怎么理你主儿的人,只要你配上肥宅快乐水独立冰箱,他就会找你讲话(男女通用)。
  死宅玩游戏让孩子看到了也许不大好,特别是孩子忙死忙活读书的时候,但好歹死宅够安静——不安静的死宅就只能给他准备个书房了,记得做一下隔音。
  总之不要在公共空间玩游戏就行。
  
  注意:对于感觉交流有障碍,说话比较少的,以下所有例子的第三个东西均是直接开启说话的东西。因为很多人家里我发现真的是“一个爱好情有可原,第二个下不为例,第三个还是算了吧,不为了钱也不想因为这种爱好耽误时间”。
  结果就是因为这第三个东西,不想“耽误的时间”都让给应酬和狐朋狗友了——就算在家里玩也能增进感情啊,而且也比强行让他/她待在家里要好多了。
  公司外勤上班族(无论职位高低,只有物品档次不同,类型相似)。
  1:杂志架或类似的轻松读物,电子书无法代替(除非完全不爱看书,但即便他以前没这个习惯也可以尝试这么做)。
  2:时刻充足的药箱,内含他吃惯了的胃药和酒后保护药物。最好自己懂一些基础医学知识。
  3:投影仪——有些电视盒子或者普通数字电视带有付费点播功能,尽可能看付费的,没必要事先准备(不要省这么点钱,随意看看本身会降低选择压力。同时电影不怎么好看但又付了点钱就会下意识的不想切掉,这无关钱多钱少。你这时和对方说话,对方就特别愿意搭理,认真听讲的同时也没啥防备)。
  提醒一下:不要把看东西变成例行公事,还有别用投影仪看一般的电视节目,除非两人都喜欢这个节目。
  如果你是女性,可考虑将一些休闲类游戏用投影仪来玩,哪怕是平板电脑的游戏也可以,现在投影仪很多都有无线连接功能,这样可以在没什么东西可看的时候找到合理的交际机会。
  男性同理,不过大多数男人请求女人帮忙打个游戏,女人拒绝的概率会高一些。
  (听上去这档子事儿挺幼稚?对啊,就是要这个效果。特别是对于处于青春期早期和之前的孩子,夫妻之间幼稚的正面行为易被小孩充分理解,这会给孩子一种稳定的安全感。这实际上是一种另类的家庭权威,只是它不是用凶神恶煞的方式所体现——有效性被别人长期观测到会自然成为权威,凶神恶煞是威权。)
  当然,也许家里有孩子在认真学习的时候不能打游戏,这个时候杂志架会有用的。
  但是看杂志本身不能带来太多交际,而且看书的时候老说话让孩子看到了也不好,所以可偷摸的用微信聊——这样对方也比较能注意聊天内容,毕竟看杂志和看微信都是在处理文字和平面讯息。
这一过程中还可以体现自己身体力行关注孩子学习,而且让对方也“低成本”的参与了进来——有些男人或者女人对于“掺和进”这种事情有天生的回避情绪——逃避额外责任,因为他身边很可能有各种不良关系人士在诉苦,这些人都被配偶过快的逼入了大量管孩子的情境,其中就有大量用应酬逃避家庭生活的人。可是如果看到你初步要求的代价这么小(这几乎就不能算是代价,甚至还是收益),他/她就容易走出第一步,那之后再让他干别的事情就容易了。
公司内勤上班族(条件同上)
  1:一件他直接提出的,明确有爱好的物品——和外勤人员不同,内勤人员通常自带盘算属性,不容易出现快速喜新厌旧的情况。过于频繁的“买买买”其实会降低真正使用物品的时间,而买买买行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做,未必要在家里。
  当然如果这是个特立独行脑子没算盘的内勤人员,那么传统套路:杂志架。
  2:32寸或以上,具有2k分辨率的双屏电脑——总之在家额外加班处理文档的设备要比公司里舒服一万倍(当然,程序员除外)。
  3:肥宅快乐……哦不是,咖啡或茶柜,冷热酌情(总之要提神饮料),但即便是喝酒也不能放酒柜,随手可以拿到很容易搞出酗酒的毛病。
  内勤人员有一些特点,他们的工作压力积累是通常是相对匀速的,但是要处理更多的隐性数据(比如办公室政治),相对而言产生一个职业不安全感的后持续的时间会长一些,而且有累加的可能。
  同时由于工作方面复杂的人际内容很多,在下班后会有一段时间依然停留在上班时的交际意识里,所以相较而言情绪不易观察或展露出的情绪和真实目的高度不一致,尤其是刚回家的一小时内特别明显。
  一部分企业主也会有这个情绪转换特征,尤其是业务繁忙时期即将开始和结束后的一段时间,这就好像你专心致志忙完了一件事情,你也会有一段时间转不过脑子的。
  这个时候你就应该让他先安静一会儿,个人感觉大多数人只要半小时左右就基本完成转换,但前提是你得有东西帮他/她过渡一下,也就是转移注意力。
  所以说给他一个近似工作的环境,但是“逐步”增加非工作内容就很好了——比如说他会先意识到在家可以随便喝东西了,尽管他刚开始产生这个念头的头几十秒可能会有点下意识的“哎嘛,小心点”。
当然啦,磨洋工的快感一旦开启就停不住了,彻底磨洋工就等于真回家了——但是记得,在此期间尽可能不要去打扰,更不要安排家庭任务或者说任何事务性的对话。
  
  因此呢,我建议如果家里有这样的人,那回家一定不要先吃晚饭,就算很晚也不要先吃晚饭,别人应该等他——紧张兮兮的吃饭很容易闹矛盾,而且还可能偶发进入应酬模式,结果就不敢和你讲太多话,还可能把你真的当“领导或者下属”,反正都不是什么好事。
  太饿了怎么办?要时刻有点能填肚子的东西,点心什么都行。
  最佳选择:将晚饭时间推迟到9点30左右,对家里有准备高考的孩子尤其适用。
  前面先点心,后面吃完饭就不会吃太多,而保持血糖稳定与进餐会保持精神,而波动太大的血糖则会导致疲倦。
  另外,多加餐的办法也可以应付倒时差——不要用咖啡或者茶硬撑了,你刚回到家里吃一顿“早饭”就会好得多,但是别吃太多(飞人福利内容),还有别吃油条之类的油炸食物,最好吃点清淡的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比如说煮鸡蛋三明治就不错。中式可以考虑轻油凉拌菜+豆浆(有点怪?看你习惯啦。我这种可以就着大蒜头喝威士忌的人的确太重口)。
  
  
  本文就要结束了。
  但是在本文的最后,我要告诉大家关于阵营的简要判断方式。
  我不敢太早说,容易先入为主,而且大家在那样的看文环境中逐渐陷入“理智”,我怕诸位感性部分太淡,以至于我说的时候你们“没感觉”。
  守序阵营:用人对未来的恐惧来控制别人。
  混乱阵营:用人对他人的恐惧来控制别人。
  善良阵营:用人对错误的恐惧来扭曲别人。
  邪恶阵营:用人对惩罚的恐惧来扭曲别人。
  欧神:我跟你们讲哈,如果我们的人再这么瞎搞调控措施,这种措施从基本规律上来说就是错误的,要死啦死啦的!
  电锯:我跟你们讲哈,如果我们再不搞出个牛逼管理升级,那么会有一群怪咖和疯子进来搞我们的,要死啦死啦的!
  欧神女儿:逮迪,你工作太累啦,头发要掉光的,不注意身体是不对的哦。书上说人是铁饭是钢,没有头发会反光。(话说欧神为什么还有头发?我们应该要求欧神现场扯头发证实一下)
  欧神老婆:哈尼,在外面少喝酒多休息注意人身安全不要吃不干净的东西哦!(守序中立会“以对未来的恐惧控制他人,但通常不会加上对错或恐惧评估,除非是绝对有必要,例如说公认程度很高的结论,但基本上对错和惩罚均对半,不会和善良和邪恶那样有明显的区分)
  
  混乱中立:死鬼!在外面瞎吃瞎喝鬼混看俺咋收拾你!擀面杖和洗澡水都放好了,看你选哪个?!(客观的揍你,但不会说揍死来吓唬你)
  混乱邪恶:小鬼!你再敢动我一下我就告诉你爸爸!看你爸爸不抽死你!
  再补一个守序善良与混乱邪恶对比,刚才欧神女儿的例子太搞,不够明显。
  守序善良:小鬼!你再敢动我一下我就告诉班主任!老师肯定会说我对!
  (虽然看起来告诉班主任和爸爸都是告诉别人,是利用对他人的恐惧,但实际上对小孩子而言班主任就是秩序本身——要结合发展心理来看待问题,要不然容易出现偏差)
  当然,也许你会想让孩子不要是现在的阵营,甚至你会从生孩子以前就打定某种主意。甚至试图去切断循环,或者说找一个属性并不匹配的老婆来增加改变成功率。
  
  如果你找匹配的——抱歉,我觉得是做不到的,更可能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大问题(出现额外的平衡等式混乱,尤其是小学到初中,因为外部环境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但是孩子做的比较“完美”)。
  如果你找不配的——抱歉,恐怕孩子不能保持和你们家综合实力相近的“仁义礼智信”分数总和(传递和培养效率因为冲突与无法互补协调而降低),而且你很容易上当受骗(战略上受骗,但从个人角度来说对方未必在骗你)。
  最好的,或者唯一的办法,可能就是直接从非同社会发展周期但近价值观(文化)体系内找到一个匹配者,然后通过“打时间差”来获得“周期”与“效率”的杂合,扩增内部样本数量与关系模式,挺过本周期。
  注意:以上的判断方式仅能针对非同龄或等级差异较大者。
  等级差异较大者不用多说,因为规则的不同导致互相隐藏的东西有区别,这样对方就会在一定领域没有受过“隐藏能力”锻炼。
  年龄差异较大者,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在同代人中锻炼起来的隐藏能力无法对不同代的人起效——但问题在于,年纪小的一方可能没有客观工具可用。
  我是怎么判断欧神是混乱善良的呢?说白了,就是用刚才的判断思路,然后把欧神的文章随便挑选复制到了word里面,然后浏览了一会,把上面的“控制”和“扭曲”这两方面经常出现的关键词给找一找,之后用搜索工具做了个统计。
  然后发现欧神使用“他人或者他人组织对你有害”的内容很多,也更多的说是“这个结果不对”而不是受到什么惩罚居多(不对在前,后果仅仅用于强化)。
  同代人之所以不行并不仅仅是因为“逻辑上的隐藏”,更关键的是“常识”或者说“感知”——同一段话,侧重点在不同人眼中是不同的,而且越是相似的人得出的不同其实越多。
  如果你让同代同等级的人去给欧神做我刚才的关键内容统计,那么这些人对于欧神的判断绝不会是混乱善良,倒是更接近于混论中立或者混乱邪恶。
事实上有个倾向,同龄同层次的人,守序阵营在做“客观统计”的时候,很少会把别人列为守序善良。
  混乱阵营的人极少把别人列为混乱善良。
  
  问题就出在“分辨这些语句是用错误来扭曲别人,还是用惩罚来扭曲别人”。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最大的问题——常识。
  我们在判断这种非常模糊的事件的时候,用的不是统计逻辑,同一个句子只要不是特别明确就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觉,甚至在明确的时候也会这样。
  这是因为我们用的是一种“常识”链条,而常识并不是一种“知识化”的产物——人工智能之所以不能赶上人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常识”,事实上在我们对身边的人评价“他没有常识”的时候,就分为缺乏常识性知识和缺乏某种“东西”。
  我们通常管缺乏这种东西叫做“缺乏情商”,但它的范围会更大。
  
  这个常识怎么来的?不知道。怎么运作的?不知道。怎么起效的?不知道。
  但我们唯一可知的是“它肯定存在”。
  如果有一天一个机器有这种“常识”了,我们很可能就会认为这个机器已经有意识了,而且几乎可以肯定有自我意识。
  
  我们还可以知道,我们对于语言的了解,我们说话和听别人说话,这种行为一定不是知识性的,也一定在绝大部分上不是基于统计学,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目的的。
  机器学习需要大量的经验,而且学习的很慢,而且还是很专一的内容才可以——阿法狗每天要下几百万局围棋才能找到相对好一点的局面,而且现在无论任何算法本质上还是基于统计。
  问题来了:语言的组合比围棋多的不知道哪里去了。不光是人类,机器也不可能用统计的方式去判断“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回答成功的概率最大”,因为即便把全人类说过的所有话都给机器人当学习样本都只是九牛一毛——而这台机器要符合人类对于“常识”的了解,判断好坏就需要由人来评估。那我们就算从现在开始给机器人“分辨对错”让机器人学习,那我们恐怕也不可能在宇宙都完蛋之前成功教会它,甚至它都不一定能说的超过一个十岁的孩子。
  
  这就导致至少用目前的手段,实际上我们没办法在这个“摘词统计”上解决这个摘词过程中对于这类词汇在这一句子的侧重点的主观选择偏差,也就是选择统计之前造成的主观误差会很大——而且由于每个时代对于不同的“结果和倾向”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不会有固定词汇。
  所以,在现在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一个什么“客观”的抽取方式。
  这也就说明了同时代和同地位的人,他们为什么无法通过上面的手段较为可靠的判断对方阵营——因为他们的“意识”是高度近似的,互相差异并不太大,而自己的实际倾向又是各个阵营时不时需要“隐瞒”的地方,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一般来说“崛起中”的阵营所需要的隐藏程度最高,混乱的隐藏程度要比守序高。
  如果完全不使用客观工具,那么年龄大的人对于年龄小的人的总体忽悠能力显然更强,所以年纪小的就很难通过“一整段话”来判断对方的阵营,中间就可能被忽悠瘸了。
  但是,由于年纪小的人的“意识与常识”与对方并不一样,所以一旦可以拆分对方话语并使用客观工具,那么就可以找到对方“不熟悉地方”所暴露出来的阵营规律。
  
我举个意识与年龄的例子。
  一个40岁的人能用20岁的人的“梗”来表达意思吗?不能,或者只能用更少一部分且更多是逻辑上的意思,而这些内容却是20岁的人的意识的一部分。
  这部分意识由家庭,社会(特别是现有的广告和娱乐)共同制造。
  20岁的人使用这些梗让20岁的人来评估,这些梗用的会更加“常识”,也就是说更多阵营的人会用更类似的常识来评判怎么说这句话——这就导致了同龄人看同龄人是模糊的,因为自己能够知道的可以统计的数据类型里,统计特征非常的不明显,有极多的噪声干扰。在很多时候甚至会因为别人在某一方面知道的稍微多一些,结果这些现成的梗符合的社会常用方式会让你觉得他是另一个阵营的人。
  换句话说,和你同龄的人学会了太多和你一样的“常识”,而这些常识往往和其服务的某些客观目的有关,而使用起来却已经有过大量的“优化”,因为社会已经选出了较好的客观使用方式,这就使得同龄同等级观察者无力分析一句话究竟是因为当前社会对于这个“常识在现有社会中使用时的固定套路”和“这个人本身认可的常识”进行区分。而且对方越是喜欢的领域,内容越多但也越多的去贴近“当前社会对于这个常识使用方法的常识”,这就使得模糊区域最大化,无效数值最大化,而当前社会的发展程度肯定会不同程度的倾向于某个阵营,所以无论你怎么统计,你的数值都很容易偏向于“当前社会正处于获利上升期”的那一类人。
  现在很显然是混乱善良和混乱邪恶都在赚,但相对来说混乱邪恶是更主动攻击的一方,所以当前的言论实际上更倾向于混乱邪恶的说辞。
  所以说如果同龄同等级取值的话,那么越是近的话题就会产生奇怪的混乱邪恶倾向,感觉所有人都混乱邪恶了。
  而且由于你不可能真正的知道整个社会混乱邪恶人口的占比,个体之前接受信息的偶然性和你对话的非全面性又很难判断,所以你无法对“不同阵营的对话占比进行加权处理”。
  也就是说你是没办法通过“比值”来进行推算的,你要想判断,只能用对方“说的最多的那个阵营的对话”来判断对方所属阵营——也就是说你只能在你取值上下功夫,可是这里的取值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麻烦。
  
  反过来说,如果让一个20岁的人去判断40岁的人,一旦20岁的人用整段内容来判断40岁的人,那就40岁的人可能就会在“关键结论上”使用某一特殊他想伪装的阵营的结论,20岁的人就很可能过度的在这个结论上进行加权,或者说干脆就用结论来判断对方的阵营,结果失误。
  但是,如果年轻人用的是一种半客观化的工具,也就是利用我上面说过的方式进行统计,那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
  40岁的人在整个内容中间,会使用他旧有的伪装方式,但却是阐述一个新的内容,所以中间就会产生“新对话逻辑”,这些新对话逻辑是没有经过太多的现代伪装方式包装的,因此这个40岁的人必然会在这之中暴露相当数量的真实阵营倾向——而且越是感兴趣,暴露的越多。
  注意:这一过程未必要对方“有意识”的欺诈,因为这一类型的“欺诈”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欺骗,对方可能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件事,他只是按照当下觉得最合适的“常识”去做了而已。由于不是“知识”,所以他并不需要特别深度的谋划或者根本做不到很深的谋划,所以他基本只是“怎么想就怎么说”了而已,从基本层面来说就没有欺诈的意思(尽管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欺诈行为)。
  
  可以想见,这个时候20岁的人去分析40岁的人就相对容易一些。
  
  我也观察了不少情商高而且的确是“有用的情商”的人,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件事。
  “那些声称自己可以在一段时间的交流中就把握到对方特征”的人,一旦周围全部是同类人或者1v1,那他的观察可靠性就会暴跌;但如果周围是不同的人,他的观察可靠性激增——就算对方没有和其他人做重点交流也是一样,重要的是周围人是不是参与了对话。
  这可能就和上面的举例有关——这些情商高的人其实不是在用“搜集对方细节然后推理”的方式判断别人,实际上更可能是他下意识的在利用他人与目标的“时代与生活方式差异”来侧面搜集大量的“非干扰情况下的取值”,然后进行了下意识的统计工作,结果得出了对方的阵营(行为方式)基本面的信息,然后从基本面再逆推了从直接对话中得到的细节,完成了细节到细节之间的对方行为的过渡,这样就拼凑出了更贴近对方实际的结论。
  但是由于中间的那些过程是下意识的,是通过大量常识完成的,所以能够记住的大多是搜集细节和更后面的逆推过程,中间那一段最重要的难以被客观总结成逻辑规律,因此被忽略掉了。
  这也就导致为什么很多“情商”内容越来越靠近公式和推理,但却没有太大用处,因为中间最重要和根本的过程并没有被察觉到。
  
  所以,如果你感觉你的情商不够的话,你可以尝试经常参与三人甚至以上的对话,然后关注你所需要知道的对象和周围非同龄或同等级或至少是不一样方向的无关人士的交谈,然后用对向与这些无关人士交谈的倾向用我上面说的方法进行再统计。
  (测试表明:虽然这么做的效果还是远远不及那些被称为“情商高”的人所做的有效性,特别是观测到以后也不太容易和情商高的人一样聊的特别好,但还是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常识”和“意识”也是一个黑箱,我们在打不开黑箱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黑箱输出的数据进行比对,这样就能把我们需要观察的黑箱的真实输出值限定在一个更小的区间内,那我们就能做出相对更正确的判断。
  所以也不要说我这一个第三章的内容很多太模糊,因为精确不起来——如果我真能精确的通过逻辑方式从底层说,我就不会在这儿了,我现在肯定已经是全球最牛逼的人工智能甚至人工意识(这可比人工智能厉害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专家了,比人类牛逼的强人工智能也被我造出来了。《底特律:变人》里面的仿生人也早就被我整出来了。
  
  但是,只要你略微在玩《模拟人生4》的时候有时想起我说的一些内容,尤其是在你主动做什么或者取消某个人物的自主行为的时候想一想,你就是能知道你想到了某些事情而且知道怎么做,而且你想到的过程基本上不可能和其他人高度一致,但是这个想法很可能管用。
  要想让黑箱输出的东西更有效,很大程度上也要能够相对准确的(但不一定客观的)去认识其他黑箱输出的结果。
  严格的说“准确”这个词用的也不准确,实际上更贴近的是“有效”,但是如果用这个词就会产生循环——因为你观察了有效所以你做的有效而你做的有效导致观察有效……这就不对了。
  问题是事实情况就是如此,中间其实并没有发生循环论证,中间是有黑箱存在的,但是我们能意识到的部分连在一起的确只能循环论证。
  但即便如此,黑箱的确在升级,你玩着玩着就能明确的感觉到,但你可能永远不知道你升级的是哪个部分,你总结出来的规律实际上也不是一种公式,你大部分拿给别人总结后的判断公式也并不能在别人身上起效。
  
  这里其实就衍生出了一个问题。
  很多带过孩子的家长,特别是那些关心“先进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家长会遇到一个问题——我明明分了孩子的阶段,而且在每个阶段都用了不通阶段书上的方法,但感觉用起来很没有效果。
  问题就出在“意识”上,由于培养过程中孩子的意识是连贯的,而这些方法的得出更多的是基于统计。
  什么意思?
  你就当教育孩子其实更像“中医”套路,而统计出来的教育方法更加“西医”。
  (注意,我这里不是说中医比西医好,实际上我在医疗领域是反对中医的)。
  因为统计的方式是针对大样本,而且只能取得容易观测的明确数据,而这些明确数据本身其实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真实小孩个体的“前置数据”的不同程度极大。实际中个体的小孩又是一个连续体,所以对于孩子的“治疗”连续性和“辨证”就更加重要。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说,如果每个阶段都分阶段直接采用书上统计出来的“最好”内容,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会出问题——因为我们自己都发现,这些统计上最好的效果,他的前置量根本就不是那些上一个阶段书中所描绘出的最好结果。
  也就是说,上个阶段如果做到了书中最好的内容,那么下个阶段你实际上是不能照搬下一阶段中“最好的疗法”的——原则可能相似,但具体操作几乎不可能照搬。
  那有没有可以描述“上个阶段有啥不同然后针对下个阶段应该做什么”之类的书呢?
  有,专业的,而且内部冲突还特别大,并且很难做到特别细——不可能可以直接出现具体的解决方案的,“有特别具体的直接针对小孩子要做什么才最好”的书基本都是骗人的(用膝盖想想就知道没这么容易——是是是,我知道,你们一开始点进这篇文章瞅的可能就是“打打游戏就能搞教育?好爽好爽哦~”偷懒到底是正常的,但是把偷懒用非技术手段发扬光大就不对了)……
  对于身体的“西医”之所以有效,一方面是因为生理上人类还是相对比较近似的同时又过于复杂,所以使用统计方式比较容易确认实际效果(别的方式反而更不可靠)。
可是人体的复杂度是从生下到长大基本是一样高的,但是教育并不是这样,它是随时间迅速从简单变得复杂的,所以说越早的阶段越可以“西医”,但是一旦复杂度到了“半复杂”的程度,“中医套路”就更好了,如果到了极其复杂的时候也就只能靠西医了,因为直接从个体判断已经不可能了。
  那么按照这个来看,其实我们使用“具体套路”是幼年期的时候比较靠谱,但是从儿童到青春期甚至到大学,都必须“辨证论治”了。
  中医的套路用在身体上其实比较扯,但是用在心理和教育上挺管用的——我不是说理论管用啊,我是说一些思想和做法的确可以,而且本身也仅仅是打个比方。
  而且我们通过上文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你采用某个“最好”的现成办法,但是如果你相应的能力并没有匹配上的话,实际上也做不到“多好”。
  “最好”只是给你列了一个统计学上有效的东西的“种类”,但真正用起来的时候“正确”的种类如果做的程度不够,那也是没什么用的,甚至内部可能会有一些冲突。
  所以明确判断你的需求既是让你不要老生气,同时也大概率的能够判断你真正的长处,这样你才有足够的“意识”,你的“黑箱”输出的数据才能更好的应用于孩子这个“黑箱”。
  
  简单来说:如果你能做到我上面说的那些比较具体的部分,那么幼儿部分基本上是很合格的,甚至会做得很好——但是这样,你下个阶段注定就很难用任何现成套路了,因为那些大都是给“有病的”准备的……尽管一些人不会这么说,但是“有病”本身特异性比较强,容易作为试验依据,所以即便是为了“保健与提高”为目的事情也基本上都容易演变为“其实是用来治病的”……但是几项明确的数据其实也很难说“是得了同一个毛病”。
  教育的同一个毛病其实很多时候就不是一个病只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分——所以原来西方医学比中医还可怕,但是到了现在就已经不再是西医和中医的区别,而是“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区别,这是因为在这些医疗领域,我们的确开始可以做到能较为精确的确定造成疾病的原因了(哪怕是逆向得出的,当然其实我们很熟悉的一些“老西药”其实也并不是现代医学思想的产物,只是后来被验证了,大部分的疗法还是被淘汰了)。
  所以至少目前来说,要想在教育上取得较好效果,还是需要多认识自己,这样才能知道你能给孩子提供的“最大的意识连贯与指向”在哪儿,这样才能传递自己最大的优势部分。
注意!刚才我们说过“同龄与同地位伪装欺骗”,那么越相似的经历与环境与地位的人,自然黑箱越大,那么和你自己最接近的人是谁?
对,当然是你自己。
你肯定和你自己是同龄与同地位的,而且相似度最高,所以自己对自己的黑箱程度是最大极值,比任何人对你的黑箱部分都要大——所以我们才常说:自己认识自己是最难的。
  
所以,要想真的输出黑箱数据,你就需要一个尽可能和自己相似但又完全无关的自己且周围还有人和这个和自己无关但很像自己的人交流,然后你再用刚才我说的“情商高”的人的办法去搜集那个于自己无关的人的行为对周围人造成的反应,这就可以跨过“黑箱欺骗门槛”来真正认识到自己了(包括自己的阵营)。
  是,这就是家长也要玩模拟人生,并且做上文所说的各种事情的原因——就算游戏里的模拟是简化的,但它也就不会有那么多额外的变量,就算你在现实中观察他人对你的评价并进行统计,你的取值过程依然会受到你的时代的文化环境下的伪装方式的影响,结果还是无法获得相对有效的统计结果。
  而游戏的生活方式和现实中类似,但却并不是和我们有同样的时代和文化环境的——这个时代和环境是5~10年前的美国环境。
所以你在玩游戏的时候,你就算想隐藏都很难隐藏了,因为太不一样了,这个时候你只需要轻轻松松的计算你在游戏里的客观数值就是相当可靠的符合实际使用要求的统计结果了。
  只要这个游戏能隔离大多数生活中的多余事情(特别是人际竞争),同时又对人及其生活本身有一定的拟真程度就可以了。
  
  这可能就是很多人玩了模拟人生后会觉得“有所顿悟”,但又说不清是为什么的原因之一。
  
最后提醒:小孩属于什么阵营,你用什么阵营的方式的侧重点构成的语法结构,将会更有利于与他们交流。
  小孩一般来说思想还比较简单,所以你通过多个问题交流并询问解决办法,然后再通过上面的公式去套就可以了——孩子对你的“信”与“智”的评价越高,他就越有可能在年龄偏大的时候依然给出相对真实的答案,否则就可能对你进行事实上的欺诈(即便他没想这么做)
  一旦刚开始的几句话可以选择同阵营的方式,那么就非常容易切开小孩的嘴,也更容易让小孩配合了,这种差异在青春期尤其明显——对教育人士尤其适用,新手入行适应此方法一周后,基本上在“说服小孩和家长”这件事上可以轻松碾压大约3~4年左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拿过执照的,没执照的大部分这辈子超不过你)。当然前提是你不能对小孩现在玩的东西和说的话题完全不了解,当然这种事情只要你有效率,一两天就够了。
  (他们的培训内容除了少数学科关键知识以外,都不用管就好,反正我“试试”的时候连他们培训都不去看的——话说要不要给你们的员工看看我这系列文章,然后直接让他们搬个凳子去教室里看个一个礼拜算了?培训个毛哦,包括骗人单位也不用了,我之前也写过怎么定位好骗的人了,要是还骗不下来真的就是智商问题了,还不如全开了,然后把工资提升20%再招人,数量可以减三分之一反而省钱。还有把你们招聘人员的工资也提一点。在一个卖的越快越好的公司,叫2800月薪还算上全勤的前台招人,这是有多么想不开?多花400块钱有这么难么?这年头技术门槛真低……可见还是利润太容易拿了,傻子太多,骗子都被逼傻了,真的搞技术的反而被neng的不要不要的)
  
当然水库可能没这类人群了,当然如果有的话,那么年轻人也可以按照我这个办法找个工作,基本上一个季度后在一般城市(北上广深例外)别选个太垃圾的机构,一个月马马虎虎两万还是可以做到的,比较适合大城市开局模式——就像你在游戏里的三米舒诺一样。
还有记得:尽管交流的时候要用对方阵营的对话方式,但是你说出某些“戒律或者重要目标时”要用他敌对阵营的模式说。这样对方就能记的特别清楚,并且我觉得可能是启动了某种“模仿仇敌避免冲突”的机制,然后他就会特别有驱动力的去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选择同阵营对话方式=对方觉得有道理。
你在对方觉得有道理的时候,最后使用敌对阵营的目标=对方觉得有动机(对于守序阵营是避险,对于混乱阵营是进攻机会)。
而你在教育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奖惩机制=对方觉得有动力。
  
  这三个都有了=小孩会用你想要的方式去办事。
  第三章 你可算是看完了。
  由于本人算不上什么专业人员,你看我连个执照都没有嘛。所以一些见解肯定过于粗陋,望各位多多包涵,而且本人水平太差,即便把基本大关联的思路写出来,也实难变成类似一篇“正经文章”的东西。
  能够看我胡扯完,说明水平还是比我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所以务必要有信心,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不要一天到晚专看“杞人忧天”的内容就行喽,毕竟看忧的看不出花样,看喜么这喜也不是你干的,所以还是看怎么种田盖房比较好啊。
抓住现有条件,努力创造新的条件。问题出现一个我们就解决一个,问题出现一双我们就买一送一。
总之,把日子接着往下过,过到连时间都不存在的那一天。
第四章是更有意思的实操内容,本来是给小说准备的内容,当然第四篇写的时候就不会去掉里面的“真实到太假”的部分了。
我会说一些实例,然后让大家更加了解其中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困难(问题对照表就在这些例子中一个个讲,最后再总结)。
对策表我发现不是做不出来,而是我发现歧义特别大,那些“问题”本身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有不一样的程度和解读方式,所以直接做对策表的话肯定要跑偏的,所以我还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说,这样大家对于“哪里算得上问题,问题有多大”就能有更贴近自己需求的评估,而不是瞎套用解决方案。
再说解决方案也难以一言以蔽之,不然使用逻辑和套路又会出问题。
   对,第三章真的完全结束了
   恭喜你看完了。
   如果你能这个礼拜再重新看一遍,然后想一想并且玩玩游戏的话,你基本上摸索一小段时间就已经能秒普通两三百块一小时的咨询机构了,而且还是二线城市的价位。当然别人毕竟在一些方面,特别是教育资讯方面强一点,所以也不是完全没必要找他们

   第四篇可能是“非系统”式的,属于“案例式”,我会拿出一个个故事,说明背景与前置事态发展,我在何时介入,出现什么问题等等。
  还是案例教学有意思一点。
  还有可能我说着例子的时候,中间可能会透露出一些特有的信息,比如说某地某个时候的一些教育政策——虽然我会保护隐私,但是有时候还是可能会被当地人发现。由于有些孩子算得上“小范围内的同居名人,优秀伴侣”,所以还是尽可能的保护他们比较好。
所以在你看出这个案例发生在什么地方的时候,请不要在评论区说出来。


水库论坛微信群Shuidi021, 备注“水库论坛
本站网址:www.oushenwenji.net

水库论坛

水库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微信扫一扫,水库论坛微信群等着你,备注“水库论坛”。

手机版|Archiver|水库论坛欧神文集官网 ( 沪ICP备18000679号-1 )

GMT+8, 2024-3-29 18:58 , Processed in 0.100979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