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论坛欧神文集官网 - 欧成效yevon_ou

搜索

开启“硬核人生”的起步操作指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21 15: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库论坛是一个职业炒房论坛!一套房子,成了贫富之间的分水岭!
水库论坛真正教你做的事,其实是毁三观,竖新生!
水库论坛一点一点讲述房产投资的逻辑,讲述老百姓最关心的事!
水库论坛网址:
www.oushenwenji.net
水库论坛微信群统一入口:shuidi021,备注“水库论坛”。



开启“硬核人生”的起步操作指南

关于这个话题已经说到第三篇了,第一篇没有着重讲具体的解释与案例,第二篇只讲一个具体案例但没说明可能的原理。
  我发觉不讲“为什么强”的原理是不行的,因为可能还是会套进很多的既有话语的逻辑框框里。
  所以本篇是解释“硬核人生”中的一个具体操作的建议的背后的可能的原理,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做会在某些方面变强”的解释。
  这个具体操作建议是在第二篇的后半部分出现的一小块,但是我没特别着重,很多人忽略了那一块,其实那一块非常的重要。
  内容大体是:“你应该回头去分析一下你经常说的话,引用的格言或者内容,然后你去真正了解一下其中的含义,哪怕只是了解这些词的含义并且找到其相关内容,你甚至都有可能发现原来事情并不是你原本想象的那个样子。”
  
  这个操作很简便,但它对于“硬核”有什么帮助呢?或者说为什么这么做会更适应以后的环境,又或者说“为什么会变强”?
  
  诚然:多了解东西,打开视野,开拓思路,兴趣多样……这些理解都是对的,但我感觉至少一部分评论还没有意识到这些东西是“怎么强大”的。
  如果不能意识到它是“怎么强大的”,那即便做了公众意义上的“多了解”“开视野”“拓思路”,那也可能仅仅是一个图腾性质的行为——就好像去西藏都能叫“洗涤心灵”,这在公众眼里区别不大,可是实际上有些人是洗涤了心灵而有些人是洗涤了避孕套(说真的,去西藏洗涤心灵的最好办法大约是去参加防治包虫病的援藏医疗计划)。
  也就是说不了解背后的原理而只用某些公众词汇来确立一个图腾的话,是否能够达到这一词汇本来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件基本只能靠运气的事情,而且原理越复杂就需要越大的运气——如果这个原理并不是一个短促决策而是一个持续的多重选择过程,那么即便用的词汇是同一个,正中红心的可能性也差不多只能和“当年没买德国队而且第二天双色球也中了”的概率相当了。
  
  因此那个“回想你经常说的话,格言,口头禅”背后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呢?
  
  都说让我用一句话来解释重点,那我就先用一句话解释。
  “个人认识的产生有意识的组合性激增的前提条件与其在人类互相间在有基本生理运算限制的情况下可能在剪枝过程中产生优秀全新决策的概率的差异会对个人在某种既定生存环境下的适应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所带来的社会性生物间的竞争优势或劣势”
  完事了,一句话。
  下面开始说长一点。
  其实原理很简单,但实际作用可能对于没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人来说会相当恐怖,所以有一部分观众看了可能会觉得很有危机感——不不,你看我像是危言耸听的人么?当然不是,毕竟我会说一个解决方案背后的逻辑,当解决起来相对容易的时候,危机其实就不复存在了。
  
  我从最“清汤淡水”的部分开始讲。
  首先,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部分开始——分析自己的口头禅和常用语,最好是长段或者格言等等。
  由于你自己临场想可能会有很大偏差,你完全可以选择用半天时间在网上或现实里和别人瞎聊,辩论也可以,然后将这些东西保存在写字板上浏览一下,抽出一部分内容。
  你觉得“最得力”的抽出三四个,然后在其他有意义的短语上随机抽出两三个用了多次的。
  (因此有时候“辩论”抽取起来会更加方便一些)
  然后,你去了解这些短语背后的意思,以及你想表达的某种东西,例如说这些短语通常是某种策略的集合,但不一定针对某种环境。
  这样你就可以从这种策略开始入手了解——看看你觉得有效的东西你到底真正了解多少。
  
  这是用来了解自己的“短板”或者增长自己对于有用知识的了解吗?
  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是,但那是极为不重要的一部分。
  
  真正的意义要从三个方面综合来看。
  1:你短语的第一层意思,假设你能了解5个基本要素。
  一般大多数事情其中组合要素在现实中的出现方式有相当的随机性,而且你的评判的“排序顺序”也是随机的,同时这5个基本要素可以联用到其他东西上去。
  我们就最简单的想一下这5个基本要素本身的排列有几个?
  120个,阶乘嘛,高中内容。
  如果你考虑一个问题有6个基本要素呢?
  上升到了720个。
  那么?意思是我们多认识一些东西,我们思维中能组合的东西就会巨大增加从而产生很大的优势?因此我们要严谨而且要兴趣多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的确是,但那也是极为不重要的一部分。
  2:别忘了,你如果对其他事情也有相应的要素,如果你能理解其中一部分要素,那很有可能能与你之前的要素(例如前者)是有协同作用的——即便不是直接的互相关联,但也可以作为一种其他标准下的评判工具。
  如果发生了协同,例如说下一个内容也是5种要素。
  我们排除更大更复杂的情况,直接就一个简单的:这五个要素本身的组合与前面120个组合继续形成另一个组合,那……
  认知能力的差异不是几倍或者十几倍的,就好像一个最普通的人没有此类思考习惯的人和欧神虽然生理结构上没什么差异(哦,女人和欧神是有差异的),但他们的认识和思维在满足对现实世界判断和预估方面的能力差距是极大的。
  我们通常觉得“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虽然是一种“激励”,但有点夸张,其实并不是这样——那三个臭皮匠和三个普通人是完全两码事,这个我之后还会提及。
  不是诸葛亮认知总和或内容价值超过普通人三倍,这也不是因为什么“厉害一点点就能获取更多的边际收益”的意思——尽管这样说也对,但它是对于外部的描述,内部的“更多认知组合带来的边际效益”其实是以极高速率递减的,但关键是边际效益递减时成本也几乎没有上升,因为人类大脑的集成度极高。
  这个递减其实也很好想嘛,你生下来用本能摸索嘬奶并成功的收益肯定是特别大的,后来什么高考成绩跟它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但很多人却只从这一个角度考虑,所以一辈子都在嘬奶。
  事实上,我们自己都不用仔细算都能明白——但从理论上来说,欧神能使用的组合性的倍数不是一个普通人的10倍或者100倍,认知能力也不是差距10倍或者100倍,它的倍差异大小很可能超过宇宙中所有原子的总数的(别奇怪,人类的大脑是目前宇宙中最复杂的系统,超出宇宙复杂度很多倍)。
  简单来说,欧神比一个普通人的认知水平在双方内部相差的组合性倍数是可以在1后面加上至少N页纸的0才能达到。
  
  在“刷刷刷”的静态进步模式下,大多数人对于“要 素 查 觉”及增加组合性是没有太多意识的——是的,虽然成本增加很小,但问题在于硬核模式的组合性激增并最终得出一个结果,它只有在面对陌生及复杂综合情况时才有正确率的优势,但一个静态模式下现成的正确率较高且变化不大的“公式”就比较多,反而正确率可能更高,尤其是在“初创”阶段。
  这就好像如果把欧神这样的地产大亨丢到500年前的英国,那他的预测可能还不如一个农妇准——欧神虽然大概率也准,但更多计算中也会产生一定错误概率。那个老农妇一句“十年后这栋房子还是一个价”正确的可能性反而可能比欧神要高。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公式的多寡与对初创组合性激增的影响,就会直接影响到一个社会内部的阶层流动。
  因为一个稳定社会里,初创使用组合性优势的人的正确率不一定能达到公式化的人,等到他的正确率已经能超过公式化人的时候,他可能已经很老了。
  别小瞧公式化,就好像别小瞧文化和习俗一样——这些公式是无数次迭代的结果,虽然它简洁和缺少直接信息,但它本身适应的东西却是组合性几乎无限的现实世界,这可比1后面加N页纸的0还要多得多(那是多少脑子啊,所以计划经济效率永远赶不上市场经济,尽管有的时候可能要靠它救急)。
  即便我们做了一个比较硬核的人,我们使用“公式”评价东西的次数也会远远超过其他方式。
  在寿命无限的情况下,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变成硬核生活者,但人类的生命虽然不太短暂但也不够长——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可能意味着个体智慧生命的寿命不可以太短,毕竟复杂的大脑耗能巨大且生来就是为了解决高组合性通用化问题,寿命太短显然不利于发挥这一工具的价值(除非记忆可以高度遗传,但这肯定是一项相对于延寿而言更加耗能巨大且不可靠的方式)。
  
3:人类在处理要素和组合集群时的效率非常高,能容纳这些东西的库可以理解成电脑的“内存”(各种内存,不用太详细,只是个类比)。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个内存有多大,但几乎可以肯定大部分人并没有达到这一“内存”的上限。当然也可能是其中的数据组合有些问题,加工后的效果相对较差。
我这里不是在说“人类的大脑只开发了10%”这样的伪科学——大脑的运算量差距不是特别大。
但算量不是一切,在预测事情上“要素类型”及“算法”的差异也是很大的,造成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这就好像“优化”一样,如果我们不能在大脑上插更多的CPU,那么我们就只能优化信息流。
  当然,我们对于大脑运行的了解还知之甚少(但比大多数人想的要多,可惜还是远远不够),但是,这恰恰让之前“第一条”的行为变得更加重要。
  原因很简单:内存与缓存管理。
  为什么要用口头禅或者你在辩论时的一些依据?那是因为在口头禅或者激烈辩论中,你说出的那些东西里所包含的要素和某些适应逻辑很可能是你经常用的,而且往往可能是下意识行为和直接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尽管“下意识”这个东西是否存在及定义都有争议,但和它相似的东西肯定存在,毕竟我们的想法也不都是“自说自话”的时候推测出来的)。
  分析这些事情中你所说内容里的要素,实际上就是在明确你最常用或者已经部分定义下的某种“组合”。
  如果用棋谱来比方的话,那就是开局套路——你在其他思考上有极大的概率经过这一套开局。
  如果你能够直接从开局中获取更多的要素信息,那么你在其他思考上的组合性会立即激增——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价值观很重要”也一定程度上包含这个意思。
  而如果你在开局中的要素继续增加,那么也有助于你在其他思考上的要素察觉与增加,此时你的组合性的增加将会极其快速。
  通过本能和简单活动增加的组合性是线性增长的。
  学习知识,知识本身协同增加是指数型增长的。
  而这个……对吧?最少也是阶乘。
  所以不同的人就算拥有同样的知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使用效率也会有天差地别的差距。
  
  可是人类的思考速度一样有上限,那么差距会怎样变化呢?是会缩短人与人之间的此类差异么?
  不,正因为思考速度有上限,反而可能扩大了这种差异。
  因为如果没有上限,那么人类能够达到的最高限度就是“现实”,也就是100%——预测也不复存在。
  但人类显然是做不到的,这时人类就缺乏上限,但是人类对于资源的分配要求却可以是极高的,结果就导致了没有上限反而可能导致资源更加集中——没有别的选择。
  
  不过这也说明了一点:上述的思考方式其实也是有局限的,比如说它不可能用于考虑什么气象预报之类的事情。
  它在人类社会里有效,是因为你的口头禅和你经常听到的观点,往往意味着很多数人的“开局棋谱”——即便观点不同,但大多数人考虑的基本要素却往往是相似的。
  
  所以你先用自己的口头禅和自己常说的短语,分析出其中的“开局谱”,那么实际上就等于是在优化你后续的“剪枝算法”——就和大战围棋冠军柯洁的人工智能“阿法狗”类似(它与我们类似,尽管只是一小部分)
  而由于其他大多数人的开局棋谱也有相似之处,结果就是社会发展及你的生活虽然理论上有接近无限的组合性,但实际上因为开局棋谱的相似性,所以我们实际上都可以明白这个“人类世界线”是会收束的。这是一套专门用来对付人类的思维方式,是竞争性的,而涉及开局的要素运算是你能跑最多次的部分,因此你就能以最高效率并且是顺带的提升自己因为“整体内存和运算速度有限”所来不及一次性计算的部分,开局套路将会越来越清晰和符合现实规律,并且更早的对后续的可能性提前收束。
  但是即便如此,人类社会的世界线收束依然要受到自然法则和极其巨大的变量的影响——要想尽可能提高你的预测成功率,那么最容易做到也是至少必须做到的有两件事。
  1:增加你对于“开局棋谱”中所包含的要素与运行基本逻辑的了解。
  2:经常运行这一运算,并在其他组合相关时进行高度注意。
  退一万步说:就算这个口头禅不是你主要方向上的一个参考路径,它也可能是你的一种价值评判方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它,那可以发现它几乎都和你的主要路径有关,所以它也是有意义的,甚至很多新方向和新思路就是这么找到的——当你深入理解一种口头禅的时候,其实你之后可能用它就会比较少了,反而可能会冒出一句新的集合了更新后的认知的口头禅,这就又是一个大宝贝。
  
  这两者一结合,那么深度和广度的扩展速度将会以极快的速度以至少为阶乘的方式急剧增速。
  
  很多人在说“思考习惯”上总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家需要坚持”。
  但在我看来,这基本上就是个拖延战术——时间长了做不下去的人多了,说他东西没用的人反而就少了。
  依我之见:大多数思考习惯一旦能从比较简易和够得着的方式进行改变,它的改变速度是极其快速的。
  真正需要长期坚持的东西大体上只有两个。第一个是技术熟练度,毕竟手熟不能一蹴而就;第二个是知识,因为知识这个东西无论理解的再快,你看它总是要花不少时间的,要想彻底知道还得要实践,这就更花时间。
  
  但是思考方式并不用——大脑效率是很高的,而且选择优势方向的效率也很高。
  是,如果我们从“绝对值”来看可能思考方式改变的速度并不快——但这就好像在说你打拳的速度赶不上皮皮虾一样。
  你对于时间和效果的认知也是基于脑袋的,而其他东西改变的速度不管是初次见效还是最终结果通常都比你的思维要慢。
  所以即便绝对时间并不短,你大概率也会觉得它至少不算长——你本来就是这台电脑,以你的视角还能有什么东西能比你的CPU频率快呢?
  
  所以说什么“改变思维习惯从点滴积累开始”都是扯犊子——要配合大量知识才能实用的思维体系才有可能需要长期积累,但是基本思维模式在大多数时候就不需要这么做了。
  虽然它不一定在一时半会儿就给你带来客观上的巨大回报,因为客观世界的运行“频率”也是有限的,你单机跑得再快也不能决定游戏服务器的运行状态,要是外面的世界目前是一个育碧公司的土豆服务器,那你2080ti交火玩游戏还是卡。
  但是,它对你的个人回报一定是快速的,你通常的确能感觉到自己在快速的强大起来——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比如说突然灵感爆发或者顿悟。只是我说的这种方式的顿悟不再是低频次的偶然获得,而是有规律的像重机枪一样扫射个不挺。
  那么,按照上面的办法做,你是在多短时间内能感觉到效果呢?
  很精确的估计很难做到,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就选择一个有大块休息的时间。
  今日周四,我们就说周六开始干就行了(哎呀,现在是周五?)。
  周六别瞎鸡儿玩了,好好待在家里和别人聊聊天,多聊点,也可以去一些网站上面跟别人打个口水仗。
  不用太急躁,放松点就行了,后面的事儿傻子都能做到,根本不需要有任何压力。
  周日你睡个懒觉,然后懒洋洋的起来继续干活,把昨天的话给捣鼓捣鼓,找到其中常用的观点和一些话。
  先是把这句话里每个有意义的词搜索一下字典中的解释,再看看其中典故。然后再继续在这些解释和典故中继续搜索,稍微深入的了解一下即可——如果发现了专业程度较高的内容,你可以尝试搜索一下已经被更高度总结后的专业内容即可,但切记要专业。
  继续这么做,挑出3个短语或者观点,每个短语或观点各挖三层——也许你觉得再挖下去更有趣,但是你得分配好时间。
  当你了解了一些以后,其实你的“开局谱”中的要素就发生了一次大爆发,你的大部分生活中的无论知识和经验事实上也因此完成了更大规模的组合性激增,只是你在刚想完刚才的东西时还没有来得及想别的而已。
  当然如果你想要马上开始考虑别的,我其实是不建议的,因为这会导致周日晚上你睡不着觉然后周一被领导批评(假如你是上班族的话)。
  周一上班的时候遇到些什么事情,你当然会想想你以前的解决方式,但是你现在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昨日你想到的那些东西去丰富这些方式背后的逻辑和判断标准——这时你意识到了第一个激增。
  这第一个念头通常在你周一选择吃什么早餐的时候出现,之后也会继续出现,事实上你周一这一天时间内。此类念头常常会多到无法计数——有时候是下意识的,但你做完了是能想起来的。
  周一的晚上你肯定睡不好——哦,也不光是因为考虑问题,同时也是因为你很痛苦:卧槽才上了一天班,我怎么却觉得已经累的和周五一样了呢?不行,我要起来喝一杯再打个游戏放松一下(这么真实的吗?)。
  周二你已经对周一的重点想法有了初步的感受,有了点结果。第二天你会发觉自己用周一的结果已经开始做新的运算——你可能会觉得应该有更大的问题数量,但实际上有可能比第一天要低。
  一般来说第二天和第一天问题一样多甚至更多的人,通常是年长的人,当然我是指在持续学习和经历过不少复杂事件的人(有些人大学毕业以后,除了记住一些社交基本规则和具体工作方式以外,总体是退步的)。
  不过无论如何,到周三的时候绝大多数第一次这么做的人都会觉得问题减少了,而且某些事情变得“清澈”了起来——世界线和决策线初步进行了第一次和主要生活第一优先级事件大类的收束。
  
  然后呢?然后你会有个感觉:哎嘛!这起飞了啊!
  这感觉就比较像是:哈?原来我开的是汽车,还觉得加速只能踩油门。我现在算是知道了,要想开的快应该把车换成恒星级宇宙战列舰,什么180码的汽车都是无聊,上个核聚变引擎跑个1%光速才带劲。
  
  宇宙战舰是夸张了一点……不过开汽车变成发射人造卫星还是有这个劲儿的。
  
  第一篇文章包含如上作用的技术差不多有16个,这个是最方便具体直接描述过程并有较低执行门槛的一个,其它的很难用如此具体和直观的方式进行描述。
  
  这个办法的原则是我以前从一位老画家那儿听到的,我只是用更加具体和可操作的方式来表达了而已。
  老画家说的也很详细——当年我还是个学生,暑期打工的时候帮老画家清扫自己的工作室和教室。之所以选择这个兼职是因为有免费午饭。
  老画家是顺道开车接我去工作室的路上和我说的这番话——除此之外,他还给我首次普及了不少实际做生意的知识(虽然我后来学了管理,但那个很脱离实际),所以他也算是我这方面的启蒙老师之一。
  我一开始还没把这些话当一回事,反而对于那些实际做生意的知识特别感兴趣——但是真的是想了半天而且翻了教科书也没能基本搞明白,很多道理感觉莫名其妙。
  直到我在工作基本结束以后和同学联机打《帝国时代2》的时候,因为后期资源采光全靠长枪手互A而十分无聊之时,我才想到老画家最早先说的那番话。
  然后我就摸索着照做了,不过由于没我现在总结的那么直接,所以我花了一周的时间。
  月底以前,我把原来老画家和我说的那些“生意小道理”基本都给搞明白了——虽然有些还是考虑错了,但大体上都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了。
  后来错了的部分在寒假工的时候继续和老画家讨论过,解决了错误。
  虽然后来的实践表明老画家的手法有些过于陈旧,有些适应性太低,但基本上都挺有效的。
  幸亏因为这些经验和技巧,我第一次创业才没亏一毛钱(对于我这种渣渣来说第一次不亏钱就已经是烧高香了,我要求低。另外我当时对于人事管理也只有理论上的知识,他妈学校里教的知识都是给巨型企业用的,可是我当时需要的是“咋活下去”。)。
  
  但是我想提醒大家:这个办法很好操作,但是对于身边认识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下属最好别告诉他们,要告诉必须想办法缺少一点东西。
  这是经验教训:创业失败后我去上班,分给我一个队伍,虽然组里有不少年纪比我大30岁的老油条但我还是用各种办法管下来了(这帮人在整个组业绩分公司几乎倒数第一,差不多属于马上要滚及混吃等死的节奏,有几个人一大把年纪了还拿着低工资,到哪个公司都混日子)。
  在用两个月时间基本稳定且整个组业绩提升到至少不会全家整整齐齐被飞的中等水平后,我就用更简单的方法告诉了他们操作过程……有几个人还是认真去做了。
  半年时间,整个组的业绩从接近倒数第一变成了至少是前15%的优秀小组。
  不过呢,这没有我的份,因为我告诉他们办法以后的第二个月,我就被密集的小报告和合伙对付的方法给飞出了公司。
  他们对我并没有不满意,其实非常满意(逢年过节还给我送礼,我的内心非常矛盾的在我老婆的“鞭策”下收下了,同志们啊,不能给老婆学甩棍啊)——但问题是那几个老油条在一个月时间里进步速度极其恐怖,而且我之前靠玩脑子的协调方法也经常失灵。
  后来想起来就是“发了思想武器”的后果——原本他们的个人内部系统是一片混乱,我是通过不断的投其所好及威逼利诱进行拆东墙补西墙才维持下来的,本质上也属于对于观点和价值观的围追堵截。
  我的优势是速度快并且能意识到他们无法意识到的部分,但是我经验不足啊。
  那些老人虽然前半辈子过的浑浑噩噩的,但是经验和有些知识好歹也是累积的更多的——本来不能有效利用的时候我还能对付,我让他们有效利用以后就彻底不能对付了。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业绩当然也就提高了(想明白了很多东西,不执拗了),但是相应的我对于某些利益的争取能力就显得不够,资源及预算我都不如老油条会争取,上级和我也还没很熟。
  下面的剧情就是大家都应该清楚的了。
  我干的这件蠢事就是教他们怎么自己去琢磨“游戏方式”的套路——原来他们手里的“兵”是比较多,但是他们不会游戏操作,所以整个策略都乱糟糟的,相当于一个兵一个兵进行添油战术。我的兵少,但是作战目的明确且设置相对合理,因此还能保持平衡……但是我告诉他们基本操作以后,就算我知道操作的时间比他们早,但是此时他们只要一路平推就可以了。
  用更简单的话来说:这套办法也是对一个人掌握的所有核心知识开了一张全属性加成卡,而且还急剧增大了他们兵营的“人口上限(要素考虑量)”(想了想,其实“厚积薄发”也常常是这样,原来是厚了也发布出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也要厚积薄发,能先上“发”的技术就先上了,能打出多少子弹以后再说——这和玩绝地求生一样,如果你刚落地不能“发”,那你积很多也可能只是个送快递的)
  越是有经验但没做过这件事的人,其短期内战斗力提升就会越明显——即便在硬实力上他依然不如你,但他此时也会以惊人的速度变得更加聪明甚至理智,这会使他变成一个不那么容易管理的家伙(我不是说要让下属保持愚蠢,我只是说别爆发性增长,遭不住的。当年我太图样,一门心思想立功,结果给自己立碑了)。
  认知能力正是因为其具有迅猛提升的可能且综合旧有战斗力的能力,所以才经常被各种管理技术或明或暗的说到——我觉得如果一个组织里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这个组织肯定是要崩溃的。
    因此不建议对你身边利益相关者,无论是比你高的还是比你低的人传递这一方法,因为你的利益很可能因此受损——如果要这么做,那最好不要对你的下属同时提出,最好只是和你已经产生深度合作关系的人说(个人对个人)。
  不要以为你和一堆人说只有少数几个人去做就安心了,如果只有一个人做的话,这个人可能会成为你的同盟——但如果是多个人做,那么他们之间可能会先形成一种互有竞争的同盟关系,为了缓解这种互相竞争的恐怖局面,他们很可能会想“多一个位置容纳自己”。他们当然不会选择和现在一样的位置,更不会选择更低的位置,而离他们最近的更高的位置就是你当时坐的位置。
  当然,这种技术虽然能让大部分人一开始就感觉到明显效果,但是要在外部得以客观体现则有诸多的限制。
  毕竟现实世界的人类社会就算会发生很大程度的收束,但这种分析和进步的方式会天然带来固有的不安定性,如果不能够丰富相应的知识或继续发展,那么这种不安定性会让整个分析集合的风险过大。
  这从“刷刷”社会和“硬核”社会之前说过的区别也能看出来——但是硬核社会不代表预测效率就可以很低,实际上由于人类大致上还是渐进发展的不同阶段,所以大部分规则还是通用的。
  刷刷人和硬核人在面对无限丰富的环境时,其正确率即便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差异的绝对值其实通常不会特别的大。
  适应某一社会模式带来的收益特别大的原因主要是“稍微多一些的正确率就能吸引大部分社会资源集中于这群人手中”,所以其实这有时是一种看上去不太对称甚至不太公平的现象,尽管它的内核是公平的——所以刷刷人和硬核人永恒的矛盾冲突也是没法避免的,刷刷人看不懂公平的内核,硬核人也会因为社会发展变化到刷刷人比较好过日子时而觉得不公平,比如说我们现在就觉得当年那些只会刷大字报的人却吃着白馍馍是不公平的。
  
  所以说即便是用硬核方式生存,那可以想见其判断和预测的成本略高,其判断整体的风险收益比要至少和刷刷人一样。
  但是,从客观上看,硬核人真的比刷刷人难以存活么?是不是硬核人要得出更正确的判断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呢?
  并不是,因为硬核人也都是从刷刷人变来的,所以开启硬核分支路线后的进展速度不要太低就行——只有在社会发展固化程度极高的时候才需要很强的硬核能力,这个时候差异才足够明显。
  当然为了搜集更多的知识和思考更多问题,硬核人大多比刷刷人要忙一些是肯定的,相对而言资源消耗会略大一些——这可能在饮食不足的古代很明显,但是在绿色革命后的现代世界应该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从宏观上来讲,世界的确在走向“更加硬核”或者更通俗的说“更加动脑子”的社会中去,尽管还有很多的“奶头乐”。
  例如我们经常嘲笑抖音或者快手上的很多视频是新时代的傻逼,时代倒退了——但其实是这样么?如果和原来那样,一个村子一年就只放一次电影,不管某些后人把这事儿吹的多美好,这样的日子肯定不如现代更先进。毕竟我并不认为这些农村不放电影的时候,村民是在考虑莎士比亚。
  只是有人快有人慢而已——如果是和面向社会的知识有关的层面,我们可以看看很多年前的那个《赢在中国》嘛。当年评委们说的很多话在当时看来很“尖端”,包括管理和经营思路上的东西,但是在今日这些知识都快成为了常识,连一些个体户都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其中一部分思路。
  所以倾向于硬核还是容易走的路,只是从硬核一开始到一个方向开花结果还是有一段路程——新手硬核的错误往往就是在一开始觉得自己“坐火箭了”之后过于快速的在现实中尝试一些事情,有时这会导致一些问题(小问题倒没关系,但是不要搞太大了)。
  之所以新手硬核会这么认为,是因为用了错误的估计方式——在刷刷模式下,能够感受到明显进步的次数远远比硬核模式少得多。
  这就好像你玩练级游戏的时候,你升级的次数肯定比你玩竞技类游戏觉得“这下有优势了”的次数少得多。
  如果用刷刷模式下的“成就感次数=实力进展”去衡量硬核模式下自身实力的进展,那就容易出问题——不一定是自信过头,更多时候是因为硬核模式你需要自己估计自身各方面的实力,但这可能估计错误。刷刷模式则相对来说不需要这样的估计,自然也就不容易错误。
  
  还有一点很重要:正确开启硬核模式的人会议极快的速度比周围人活的更快活也更厉害,但是比周围人更厉害并不表示自己能在客观上做到另一些事情。
  比如说你在职场里能以惊人的进步速度击败大量对手并不代表你出来自己做生意能成功。
  这不仅仅是“专业能力”的问题,而是计量单位都已经发生变化的问题。
  
在职场里,你通过各种方式评估收束的世界线是一个更小的职场范围,它的预测范围和做生意所需要收束所需要的范围总量是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东西——与之相比专业能力就显得没这么重要了。
刚走硬核路的人或多或少都要犯这个错误,这是没法完全避免的(后面有几个避免“粗大事”的经验,我已经总结成可操作的东西了)。
这个错误估计“收束范围”的情况一般会和“刷刷刷进步错觉”挂钩。
是,可能短期内自己是比周围同类人的组合能力在理论上超出了数万亿倍,可是有些事情的临界门槛说不准是数万亿倍的数万亿倍。
  不过,在面对具体一些大类的事情时,它可能是有一个分类临界点的。
  
  这个临界点可以从之前我们所说的那个“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例子中说起。
  “三个臭皮匠”是跨过临界点的人,他们和诸葛亮只有程度的差异。
  臭皮匠是一类人?
  是的——虽然看起来臭皮匠和诸葛亮差距一个地一个天,但是在那个时代“臭皮匠”尤其是故事中的那几个臭皮匠就算很穷也不是一般的劳工。
  三个皮匠有这么大的协调能力及统一意识的能力,外加全技术的了解,这说明他们肯定是自营生意而且十有八九是“有组织”的人。
  尽管这样的组织规模和程度远远不如诸葛亮的超大型组织,但是却都越过了组织门槛。
  组织门槛和工作门槛最大的区别在于一点:必须想办法统一至少一部分的话语体系。
  如果不能统一一部分的话语体系,那就无法进行精确地交流和可行性评估。
  但是,如果数个人都有此类能力且统一了话语体系,那么他们之间的“要素”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叠加在一起——就好像集群计算机一样。
  于是他们依托自身与诸葛亮有一定差异的知识和经验系统,经过整合计算后在一部分领域大幅度超越了诸葛亮。
  但是如果你叫几个劳工皮匠来呢?就算他们也有全套技术,但是他们在交流与合作中一定是问题多多各不相让,光是选或者打出一个带头的就要花好一段时间了,后来事情也十有八九搞不成。
  这么说可能还不够直接,我说个最最直接的。
  有人看欧神去柬埔寨搞事情不爽,还搞地。
  于是有些人开始大喊“打倒欧老财,解放柬埔寨”。
  一群人是拥有30万元流动资金的上班族,一共100人,共计3000万“打击经费”。
  还有一群人只有三个,流动资金每人1000万,做生意的,还是3000万“打击经费”。
  
  这两群人都是不要命的,你觉得哪一群人真的能把欧老财给灭了?
  想都不用想,肯定是后面那三个人。前面那群人估计闹到最后连欧老财在哪儿都没搞明白,最后钱花光饿死在柬埔寨街头喂猴子。
  当然,这里面可以说是“那100个人的组织成本要从这3000万里扣啊,打电话和聚餐搞团建都要钱的吧?这样比不公平。”
  
  但是如果回头想一想,我们把那三个人的流动资金降低到每人300万呢?
  这样一来,无论是食宿还是活动费用,怎么算还是那100人还是够的。
  注意哦,这一切都是排除既有的社会资源的情况下,只有人和打击经费。
  但是你觉得好像还是那三个人拼了老命还是更行——因为你意识到,这三个人的1000万是真的1000万,而100人的3000万只是100个30万。
  30万,连找个好一点的侦探去摸人家的位置都不一定做得到(这么点钱不够让侦探趟这么大个浑水)。
  至于技能和信息上的交流么?即便有个人得出了比较好的推论十有八九也会被那些“更刺激”的信息给打乱,大家一股脑儿去讨论那玩意儿去了。
  但是那三个人,你感觉是有共同的话语体系的——你甚至可能感觉,你把这三个人的钱变成和前面100个人一样,每个人只有30万,这时你还是可能觉得他们比100个人都容易成功。
  可是这“话语体系”怎么来的呢?这三个人之间也没有之前就串通过啊。
  简单的来说,就是我们都能感觉到一种“生意逻辑”在里面从中充当话语权的存在,而且即便有分歧,在这一目标上也能通过近似的“开局棋谱”逐渐有效且快速的进行分工协作,并且不容易被干扰吸引注意力。
  事实上,这三个人甚至还不用是一个国家的,一个美国人一个中国人一个黑蜀黍照样能干。
  仔细想来:其实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被建立”的话语体系,而是生意人本身的逻辑必须符合客观现实中的某些规律——而由于全球化,就算先进程度有差异,但他们的组织结构和运行逻辑还是相对非常趋同的。
  追求客观事实规律即便没有发生殊途同归,也经常会发生路径近似,这对于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是极为有利的。
  所以在目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意人本身就具有不需要直接建立就能产生的基础共同话语体系。
  而那些上班族的评判和话语体系,大家都明白基本上是公司或者消费市场创造的非理性且距离现实很远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合作与生产上都极为不一致,所以那100个人是很难有话语体系的——其中有个人比其他人有钱很多并且手里还有武器的话可能还好一点,尽管可能会跑掉90个人。
  所以那100个人不能高效的互相交流各种判断元素和有效综合力量分析信息,他们也很难把3000万拧成一股绳,本身个体的力量又很低(注意不考虑既有资源),所以当然不可能威胁到欧老财。
  钱不能拧成一股绳,运算和认知力量也一样。
  那三个人可以相当程度的统合内容并且进行基本路径更接近正确的目标计算,虽然他们总和认知组合可能还不到欧老财的一小部分,但是对于一个具体单项目标而言很可能是够了。
  可是那100个人就是100个人,差距可能就是宇宙原子级别总数的差异——虽然大脑的运算量没牛逼到这个程度,但这样的限制同样也会作用于那100人身上(之前说过,反而相差的误差会更大,因为整个剪枝过程就是乱的)
  
  从这里也不难看出很多新闻里啥“有钱人又打人了”……这除了炒作以外也的确是这样,但是一般来说如果出现小意外事件,生意人比较少打生意人(即便差距很大的情况下,但是通常来说“个体户”不被认为是现代的生意人)。
  虽然说得难听,但事实可能是这样:在同一话语体系下的人容易被认为是同类(人类),而非同一话语体系下且被属于完全被支配的群体则很容易被认为不是人类。
  简单来说,就是人打人总需要掂量一下,人打狗不用。
  难听,但的确如此,人的本能使然(人不是那种单纯的用生物特征来判断同类的动物)。
  当然了,其实生意人打这些人是不少,但其实有近似想法的人也很多——就不说打人了,就说更轻度的好了:完全没什么卵用就是折磨人的灌酒,一般都不是生意人或者老板灌的,事实上这么做的比例都比中间的工作人员要低得多。
  这虽然有很多种解释,但是它都逃不开一件事:由于这些人的基础思维是刷刷模式,而刷刷模式意味着创造很多等级分类,这种等级分类是作为一种激励而并非是绝对的必要,可是为了强化激励,所以不得不创造出更多的分类标准……说到这儿就都能理解了。
  我们也能知道,如果这些人一旦失去了这些既定好的等级划分,其实他们考虑的模式是刷刷,但是实际上维持刷刷的人已经不在了,所以那100个人还不如另外三个人整合来的厉害。
  刷刷的人看似在同一个组织,但是整合力量并不在刷刷群体手中,它是几乎完全被隔离的——尽管它从某种程度上并不是极度复杂,至少从1~100人都不太复杂,可是大多数公司也都没有超过100人,却能创造出刷刷群体完全无法思考的阶层系统。
  当然,被制造出来的话语系统未必不强大,而且它可能会有很强的统合作用。
  比如说学术组织就是非常典型的被制造出来的话语权组织,不过它建立的本质依旧是探寻客观规律——至于是否发生异变,这则是另一个很大的话题。
  
  
  那么,如何证明自己已经开始有点硬核,同时也避免刷刷转硬核的过程中出现过大的问题呢?
  一言以蔽之:要尽量让自己更容易被说服。
  被说服其实90%靠的不是说的一方而是取决于被说服的一方。
  这件事是很难的,有多难呢?
  难到我说出“取决于被说服的一方”的时候大部分人觉得有道理,毕竟大家都有瞎吵吵的经历。但是反过来,我刚说“要尽量让自己更容易被说服”的时候,大部分人又同时会觉得“那我岂不是个傻子呦?”
  看,这说明这事儿的确不容易。
  其实“被说服”本身是人的一种境界+技能+素养的结合体,是一种很高程度的褒奖。
  说它是境界,是因为它经常和一个人的境界有关——虽然这大部分是为了对“刷刷”群体设立的固有印象,但它的确是在大部分人眼中客观存在的。
  这种制造出来的“境界”主要是用来体现某种“关怀”和“体恤民情”等——人类社会都必须体现某种“重人情”的特征,但这是有代价的。只有固有地位到达一定程度的人,他已经有周围人帮他宣称地位时,这是“有地位被说服”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权力不可撼动的同时,也体现了“如果你们这帮刷刷能干的好一点,那么你们也可以这样装逼”的“大饼”。
  所以严格来说,境界和是否具有能被说服的特质没有绝对的关系,当然在有境界的人的群体里的确也相对容易“说服”——比方说一些鸡汤作者自己当然不会被鸡汤说服,但是他要对外界表现自己被说服;但是如果你和他去谈鸡汤书怎么卖,他就很容易被说服了。
  毕竟一旦涉及到经营事件,大多数人都不得不向尽量客观的方向靠拢,一来是因为那样做更接近最优现实规律,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和获得同样话语体系下的其他人的思想要素。
  一般有境界的人通常都会有一个“经营”且“不是极少数人”的群体,只有极少部分是例外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有境界的人等同于能被说服的人还是可以的,只是通常要注意场合。
  不过么,一般有境界的人一旦发现你说的完全不对,只要不是直接有冲突,他一般都会表现出自己“被说服”的样子——很有道理的时候会显得被说服,完全没道理不想扯的时候常常也会显得“特别被说服”。
  简称:你说的都对。
  技能就更别提了啊:这种东西要学的,而且得练,练熟了才能习惯性的用,而且还很有用。所以这当然算是一个技能。
  
  素养:技能要训练,素养也要训练;但是光训练不够还得熟练。“被说服”这一项技能熟练了,也就是素养了。
  同时这还是一种信息获取与初步评判的方式,习惯了以后这是作为一个人德行的一部分的。
  被说服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令他人愉悦或者舒服的东西,所以这当然属于良好的德行,用相对褒义的“素养”来表达当然更没有问题。
  
  那么,怎么“被说服”,训练自己被说服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点。
  1:不是所有按照人家说的意思办事都叫说服。
  2:不是所有让人家按照你说的意思办事都叫你说服了别人。
  3: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说服别人或者别人说服你,通常都不会要求你立即做出决定(通常。紧急情况除外,比如听到“缴枪不杀”时)。
  
  那么,什么是说服?
  如果从名词解释上来说,就是指用充分的理由让对方信服——这个是针对说的一方的。
  那么对于听的一方呢?反过来就可以了。
  但是这里有个先决条件:充分的理由。
  而先决条件的先决条件则是:听得懂理由。
  理由是什么?理由说到底就是一种从嘴巴里表达的因果关系。
  
  其实说的直白点,就是“和论文一样”。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和论文一样说话,就算深入交流也不可能一口气念完一篇论文,那会死的(还有,表格的框框怎么念?)。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算是“说服”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1:因或事件起点。2:果及事件结果。(注意前者是“或”后者是“及”)
  这两项为必要条件。
  1:观察的阶段性结果。2:因果之间的过程证明。
  前者可以粗陋的理解为“实然关系”;后者可以粗陋的理解为“应然关系”。
  这两者至少必须要有一项——当然生活中大多数时候都同时包含实然与应然两种。
(实然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应然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子)
  
  因果关系看似必然会有,但大家仔细想想:对于“大众”的说服过程其实大部分还真就没有因果,或者可以削弱了本来很明显的因果联系。
  
  当然,完整的论证和对论据的解释,光靠这样做是不够的,但这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已经足够使用。更何况在深入交流时,这种信息交换可以多次的提供大量的其他论据。
  虽然这样肯定也不够系统,内容大多数时候也不足以有论文级的支撑能力——但是,大部分内容你自己也没有写论文的能力。
  
  所以这是一件“相对”的事情,只要具备了因果,其中有比你当前更多的实然或应然关系的论述,那么就可以被说服——这当然可以选择是否被说服,但需要注意的是说服未必等于直接按照被说服的方式行动,此时是否选择被说服是个人自由,但习惯性选择被说服是利大于弊的。
  当然,我们会面对几种情况。
  1:论据听起来不够充分,至少不足以支持行动——其实大部分被说服的方面都不需要你去行动,比如说一个天文学家的说服你太阳是核聚变的恒星,这不代表你要去太阳上看看。如果别人要求你去看看,你当然可以拒绝。
这就好像你可以接受一个项目的可行性评估的同时也拒绝入项,而且这和你是否有更好的项目选择没有必然的联系。
你承认项目可行性评估是指承认这份报告本身,并不是指你现在就加入整个项目。
2:自身也有反对论据,但不如对方多。
是否保留意见?除非你有明确知道的反对论据,只是自己有点忘了,否则通常不保留意见。如果在某一局部的论据比对方充分但比对方总体论据小,那么在总体上依然不保留己方意见。
  不要将保留意见和损失知识甚至决策相关联,又不是黑衣人会来清除记忆。
  在战略上保留意见是必要的,但在绝大多数交流中,保留意见是没有意义的(99%只是为了下台阶而已)——因为你的真正决策实际上是各种意见加权的结果,在单一交流中是否保留意见对整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如果单一交流中的意见对你的影响极大,说明这里的内容可能是盲区,此时任何哪怕是简陋的因果与论述过程都是有利的。
  采取这样的策略并不会在大多数事件中直接影响你的决策,但它有一个好处:如果你的相关决策用老办法经常失灵,你当时不保留意见就更容易留存其中逻辑,这很有可能是一种崭新的纠偏方向——注意,这一过程不能单纯的用口头接受来达到,因为你是否能想到与你当时交流中的主观意愿非常有关。如果能够做到,那么基本就说明此类“德行”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
  3:情感上无法接受。
  放开考虑者:洗洗睡;能试着压制者:正在培养德行;在大部分论述主题中不产生冲动,尤其是那些涵盖面很广但很宽泛的事件:OK了。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就足够了,我们的大部分信息和观点的正确获取方式用这个办法也绰绰有余。
  看起来好像有很多“漏洞”可以钻——确实如此,但是因为绝大部分人根本连大口子都没堵上,所以大多数想对付你的人根本都没想到应该钻漏洞。
  同时,由于绝大多数人连口子都没堵,所以想钻漏洞的人很少收到训练。
  最不济,虽然你已经上当,但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当——看似简单的“当”其实才更没有特别具体的特征,但是复杂的当通常都有。
  被简单的当骗叫蠢,而被复杂的当骗则是增加了经验——这些漏洞往往都有很强的事件类型的适应性,它的开发难度要高得多且根本性变换种类并不容易,所以即便上当几次也就很快能在同类事情上几乎不可能上当(前提条件:不是全面性的蠢。)
  所以说到底问题一点儿都不大,但同时也说明了“枕边风”的威力——长时间留存下就会有危害,因为这件事在整体判断中的权重可能变得异常的高(马云爸爸说床边得躺个好人)。
  我们可以看到什么人其实才最容易上当啊?其实就是那些感觉天底下谁都说服不了自己的人,就好像青春期骚年一样。
  
综上所述,外加一条:选择这种模式的人可以尽量避免中途成为杠精,成为杠精是一种很容易跑偏的路线,而且也不是100%能纠正回来的跑偏。
  说了正确的,我们再来说常见的那些“骗”——注意,这里的骗不代表说的人自己是有意识的骗。
  所以这里说的“骗”并不是指常规意义上的骗局,但是这种骗实在是太普遍了,任何“刷刷刷”群体和硬核个体的一部分都容易受到强烈甚至毁灭性的影响,识别这种骗术对于培养正确的“被说服”有决定性影响。
  毕竟,按照正确的方式办事只是一条赛道,但如果各种常见边界的路障涂的不够显眼,那车祸还是要经常发生的。
  
  首先,我们可以从欧神的三字箴言开始(二字箴言有问题,应该是三字,也就是“晒SB”)
  事实上如果我们从逻辑上判断,欧神对于骂傻逼的标准是放的极低极低的,事实上从逻辑判断,欧神基本上属于你能碰到的此大类群体里几乎最宽容的一个。
  (话说这么宽容是不是因为欧神信道家,这是在修炼?OK,明天的UC头条文章可以登了!《震惊!中国知名房产大亨用活人炼丹!》)
  刚才我们说的因果和实然与应然,欧神标准绝对是全网最宽容的。
  因为绝大多数这一大类群体的人只有在全要素齐备的情况下才愿意说两句,而缺任何其中一个的直接就不算是人了。
  所以说欧神虽然写着“科学尚未普及”,但他对此的要求基本上是最低的——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因果全要,有个果或者因就可以了,实然和应然也只要有一个就可以了。
  可以这么说:基本上九年义务教育过了且真正能够理解一部分其中意思的人,同时还说话不是完全没过脑子就不会被“晒SB”。
  这种说话不是完全没过脑子还不是其中有一段话没过脑子,而是指整段话,其中有一两句话过脑子都不会被“晒SB”——只要思考过程和那个“说服”过程有那么点擦着就行。
  
  欧神“晒SB”的时候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有些情况看起来很常见,但我们要意识到这种“常见”的事情是极为极端的傻逼。
  
  第一种最常见的:事情都已经发生了,还用应然的方式来“下结论”。
  我稍微看了下,这是欧神最不能容忍的SB,骂的最多——妈的,这种除了另一个一模一样的傻逼和傻逼亲妈以外谁能容忍这种傻逼啊。
  
  我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之前欧神不是搞了那啥相亲活动嘛,富豪相亲会啥的,女的还要交入场费才能进来。
  下面就一堆人说:不会有人来的,女的谁会xxxxxxxxxx。
  我们先不管分析过程怎么样,问题是都已经有人去了和预定了还说这玩意儿有屁用,应然能高于实然吗?
  这就相当于欧神旁边一群人,然后有人说:放屁,没人,因为xxxx的关系所以没人。
  欧神:晒SB。
  那篇文下此类人都是见者有SB份。
  反之,那些说差不多的话,但最后打了个“?”的人,欧神就认真回复了,实际上之后有好几篇文章就是在分次阐述其中道理。
  挖草,你们见过还有哪些人这么有良心的?不说地位不说财富,你就说人本身好了,这样的人占全社会的数量真是少得可怜。
  
  可以这么说:欧神大概70%以上的“晒SB”都是这样的——哪怕对于逻辑上彻底认错事儿,欧神也比较少晒SB,也就是说指鹿为马也就算了。
  但这并不是指鹿为马……而是……
  欧神:看,我牵了一头鹿回来呢!
  观众1:鹿肉红烧好棒棒。
  观众2:会不会是一匹马?
  SB:哎?什么?这里有东西吗?
  欧神/观众/吃瓜群众:WTF???
  
  
  还有另一种大家一定要注意,这种在傻逼圈里特别多,甚至是傻逼圈对话的日常方式。欧神要看心情,心情到了就晒个SB,懒得晒就不晒。
  这类鱼太多了,晒满渔场都晒不完。
  
  这种傻逼或者说真的是“骗”的方式:表述描述主体的不同,但却是废话,因果和关系部分直接用利益和损失替代。
  这个在欧神的一些文章下面真的是比比皆是,欧神根本晒不过来——实际上这些人也是可怜人,如果说我的文章太长的话还情有可原,可是欧神都精炼的只剩一点点了,而且很多文章里逻辑关系真的是明确到到没朋友……可是越是简单明确这些人反而越多。
  为什么会这样?
  还记得被说服的第三个注意“情绪上不能接受”么?
  对,这些人一方面是不控制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是直觉思想已经被同类傻逼彻底给洗干净了——关键是当傻逼抱团的时候,冲在前头的傻逼会觉得自己有靠山所以更愿意当排头傻逼,从而将傻逼的境界提高到完全不掩饰的“我傻故我在”的境界(这种感觉在杀马特群体里也挺多的,好像举起了一杆大旗似的)。
  欧神里的例子说了,我在举一个我评论里的。那个评论贼具有代表性,满足了所有我说的“骗”的要素。
  
  那应该是我写难民问题的一篇文章,好像是第二篇。
  下面有个评论是封神级别的——绝对不是我为了谋划这篇文章自己发的,我发誓。
  评论是这样的。
  “刚刚把西方的一些科技学会应用了,就开始意淫上天了。你说的的确是事实,可这些如果放在西方的环境下理解其实是正常的,就比如贵国的计生户口等被猪一样的待遇,你反而觉得是先进性的表现。先把在自己国家的奴民身份争取好了,再谈为非洲其他国家着想,毕竟你是本国纳税人,而不是非洲纳税人。”
  大家看,经典吧?超经典的全要素傻逼评论:甚至完美包含我几天以后的一些傻逼思维误区的内容(他发在那篇文章以后,难道是我局座看多了有因果律武器?)
  但是,我昨天的那个傻逼思维部分已经属于高阶傻逼了,我都不用谈什么稻草人之类的,我们就谈这次最简单的“底限傻逼”。
  
  其实啊,这段话没有任何因果与任何关系的内容。
  我翻译一下大家更好明白,因为傻逼的东西串在一起以后很容易被诱导到傻逼的场子里去,人家就可以用丰富的经验击败你,因此你要关心其中的逻辑而不是内容——千万不要试图把傻逼的内容里的东西的客观因素拼起来,不要搞得像是你分析别人的观点一样,因为实际上那些东西都是随口瞎搞的,本来就不具有因果关系(如果你强行要弄就陷入了归因误区,然后各种深谙傻逼之道的诸如女权,人权,动保等等这类都是瞄准这一块的)。
  
翻译:因为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所以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妖他妈生的,这意味着妖喜欢吃香草味冰激凌与蓝翔挖掘机学校。所以你得先吃鹌鹑蛋炒西红柿再吃12英寸西餐盘,这么吃是因为鹌鹑蛋炒西红柿有毒,吃了要出事。
大家对比一下,其实逻辑是完全一样的。然后你还觉得有道理吗?
我们再换一个:“因为人都是要出事的,所以人是要出事的对吧?出事的人都觉得出事是出了事啊。你得考虑考虑这个情况啊,不然多危险啊。所以你没有一份保障肯定是不安心的啊,你在银行那儿是存钱在我们这儿也是存钱啊,都一样的啊,所以参加我们这份保障计划吧,到时候可享有xx%的收益啊,所以x先生,请问您的身份证号……”
(说实在的我感觉卖保险和卖保健品的这段相对来说还比较有逻辑一点,好歹前后之间还有一点点概率上的联系)
  
  哎,这下整个傻逼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为什么要识别这种傻逼呢?因为这样的傻逼获取方式都是“商用”的延伸,就好像白左的说话模式其实是商用推销手段的变体——由于社会上傻逼的确比较多而且容易成交,所以才会推行这种行销“话术”。
  前面用可以简单带入情绪化但没有因果关系的要素进行整合,试图用一些容易产生情绪联想的东西掩盖住没意义的废话(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这是用一种“障眼法”吸引注意力,让一部分听的人来不及意识到“人是人他妈生的所以人是人他妈生的”是一句上下之间没有因果联系的废话——对于本身就不够聪明的人来说,他就会觉得“对哦,很客观,人的确是人他妈生的,这我也知道”。
  然后因为这句话是“客观正确的”但其实来不及搞清楚状况的时候“所以”就出现了。
  稍微了解过的朋友都知道:人类对于一些因果关系的词汇是天然具有“认同”特性的,因此只要能够在“因”的部分突然使用障眼法并直接跳到“所以”,那么很大一部分人会直接认为“既然都说了所以,那么因肯定能够支持这种所以”,只要这个“因”不要太天马行空而已,最好能够掺杂一点低智商都知道的“客观”内容。
  (即便是最低端的骗术,骗术的核心也是要真里有假假里有真,只是越低端的骗术这种“制造真实感”所需要的技术含量越低)
  为了让别人先别回味过来有啥不对劲,就马上抛出“利益相关”,也就是所谓的“制造需求抓痛点”(最低端的)。
  先好像阐述一个情况,和之前的“因”不需要有关系,只要包含几个关键词让别人觉得“没跑题而且说了那么久,好像是论证因果?”就可以了。
  之后就是先说不这么做的弊,再说一个利。
  其实回到源头来看,这个评论的说辞方式其实就是低端保健品会销模板及南派传销头三天的核心方法——刚开始你很容易识破,但是接触多了,因为这类信息密集的输入很容易导致你不断的在熟悉的事情上发生归因错乱,最终上当。
  有些人不容易上这种当,不光是因为意志比较强或者没贪欲,而是因为他的其他思维机制很坚强而且运转有效——刷刷群体里很少有这种人,被骗的不是特别多的主要原因还是骗子不够用。
  这个办法是当年微博某些公知因为写不出东西所以需要靠短篇抢生意时从早期脑白金会销里面借鉴来的方法。应该是180答手册里的内容,我记得是130多条还是140多条,标准方式(我为啥这么清楚?你猜啊)。
  (对于我讲过自己内部故事的朋友应该知道400短故事集和180答这两个东西……这东西里很大一部分是……虽然现在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淘汰,毕竟情况变了很多,但是那些不涉及国家实力对比的混内容还是在继续运用了)
  看到当年写的忽悠傻逼手册被无数道中间过程转到一个傻逼手上然后他在水库里用和标答几乎完全一样的傻逼的方式来评论我,这真是令人感慨世间的沧桑巨变与我人生旅程的奇葩……
  说真的,大家以后看到这个逻辑过程,中间语序都不太改的人……只要是这个领域的很可能是某一小群人打的底子……
  虽然这个逻辑很傻,很蠢,但这说明了人类本性中某些原始的直觉联合起来是可以制造一种经久不衰的愚蠢的。
  当然,如果你问我为什么中间结构经历了那么多年还是没有变化的话,你可以试试改其中任何一句,不用改一个短语,你全段可以随便改成任何意思一样的五个字,如果忽悠傻逼的效果不发生大幅度下降,我叫你爷爷。
  这么说吧,别说你多改几个字,你就算把标点符号改一下效果就大幅下降了(标准符号使用必须是1逗1句,3逗1句*2,虽然原来全是3逗1句,改的原因之后说)。
  
  忽悠傻逼本身是一门技术,虽然当年也有偶然的成份在里面,但它客观上依然历久弥新。
  可惜用在了这种地方,变成了不能拿出手的荣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是)
  哦对了,这还正好就是我进老头画室打兼职工的那段时间,我给那帮公知当枪手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总是严重拖钱——我更小的时候也干过,不管境内外这帮人总是克扣和拖钱,而且是堂而皇之的。干活的人没钱拿,上家赚全部不说还攻击干的最好的人来拒绝发工资,他们后来基本都干烂了就是活该。各个合伙人赚的盆满钵满,但是谈个服务器谁来续费都能打架——你们看到的“英雄受伤”的照片大多数来源于几次他们内部的打架事件留底在自己小圈子里邀功的,至于附带的故事都是蹭别人+编的——有没有不是编的?不能,规定里不允许使用真实故事,因为可能会打脸,所以除了特殊情况下过多引用真实故事也是要被扣钱的。当然,傻逼们是不会想什么“为什么这么一个真实保密故事可以详细到绘声绘色犹如小说甚至还有来自90年代早期的高清数码相机拍摄的现场照片以及为什么画面中会有人在用三星NOTE手机”之类的问题的。
  这其实恰恰就说明了“骗术”是可以把人包围的,实际上这就是“体制化”的一部分。当一个人被骗术包围到“显意识”成份已经完全被孤立以后,其实这个人就没法再提取内容了——分析也是做不到的,因为在取得分析材料的时候已经完全被情绪直接替代成“想要的”内容了,但是想要的内容之间无法形成正常的逻辑联系,因此才需要更多的具体的“政治正确”来强行过渡这一部分内容。
  而为了证明自己并没有犯傻,就必须想尽办法进行宣传,而大部分自己想的宣传内容都会难以自圆其说,所以大部分人最后会回到手册上或者因为搅屎而被踢出去(不一定直接看见过手册,这些内容早就成为既定模板了)。
  
  所以这是个很有趣的闭环系统——利用比较傻的部分骗进来,骗进来以后骗他开始傻,傻子发现自己完全无法自圆其说,可是自己已经被忽悠着传播很多了,必须继续强化自己的不傻信念,傻子集团开始逐渐断供给他的情绪支持,为了获得强化情绪支持就必须强化传播傻东西,传播傻东西以后获得一定的情绪支持但更傻了,为了继续获得就必须再次想办法获得傻子集团的情绪支持……
  
  大家别笑,这种傻子循环我们经常见,水库中肯定也有一些父母的朋友圈里面也是不同种类但运行原则相似的传销式傻子圈。
  这其实是一种傻子文化——别看这种模式很搞笑,但其实只要有一定的新人补充,这种傻子模式其实是可持续发展的,当大家都采取这种傻子模式的时候,它就会成为一种内部生存手段,也就是傻子圈文化(对,傻子是有特定的文化系统的,这一点和杀马特圈没什么区别,只是杀马特圈是有“自然出局”渠道的,而傻子文化圈是闭锁渠道的,有点像传销)。
  这套傻子循环还是我学生时代提出的雏形(其实后来看书的时候发现早就有人说过了,但我当时是自己想出来的)……但我当时的想法是傻子不能形成封闭系统(当时还不知道闭环概念),否则一旦环境变化后整个逻辑体系的制定权就不能掌握在“大上家”手中,以后要改本体内容的话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这是我们大部分写手和其他工作人员同意的看法——但是傻子闭环来钱的模式可以更好的扣我们工资啊。
  本来预案都写到2030年了,当时我们认为中国GDP超过日本要在2015年左右……
  大家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原来的“总GDP和人均GDP”对比模式下,其实是有一套现成的“日欧美”系统的,是一套渐进对比模式,但是开口是在日本而且是总量对比渐进至人均的一整套可变系统。
  当年我们的心比较大。
  之所以现在很多此类傻子开口就一定要出现脏话,其实就是为了跳过日本的这一段——这是后来改的,真的没有办法了,因为傻子圈形成闭环以后就和真的有点文化的公知形成了隔离。并且大傻子有一定市场基础。于是就和低层公知进行了恶性竞争,结果就导致了公知最后不得不利用既成系统的大部分,纳入了傻子闭环,但此时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系统缺省了,可是试图补偿系统缺省的行为却会被傻子集团认为是“不忠诚”而失去市场——所以只能在开头尽可能加脏话,但是为了提升力度和快速切入主题以免“自创添屎”所以只能采取1逗1句的模式,既不容易出岔子也能保持连贯。
  所以我觉得欧神之前说的“反对咪蒙被封”,我感觉是有一点“管制和不要管制”的冲突的成份在里面,但其实我的个人意见是:傻子保守派和更新激进派之间的冲突问题更大,由于傻子保守派太强了,他们之间的接近暴力的冲突降低了双方对于客观市场的宏观把控能力。毕竟这归根结底是一个底层文化市场,它还是文化市场,文化市场很容易因为这种内斗而失去稳定性而文化市场缺乏稳定性就会直接导致失去扩展性。
尽管在微观层面上一些行动做的的确不错,但市场本身文化的老化注定了它既会稳定的衰落,稳定衰落会导致没有足够的市场容量带来的利益,没有足够的利益就不能稳住更大的脚跟。同时衰落时又变得更加极端而容易被监管力量查处,树大招风,疯大遭日。
  要我说,欧神没必要反对,因为如果真的一下子搞大了也是一种盘整,新的系统可以在旧系统上重新建立,而且后来需要的此类傻子文化系统根本不需要借鉴旧系统的太多内容,旧监察系统也不会其太大作用。
  所以我觉得无论对于哪一方来说,虽然监管加大和封口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原有的市场蛋糕本身就已经烂了,真要能盘整说不定反而是一件好事。
  (当年我们这批人,包括上家对于中国的发展都是很看好的,只是没想到这么好。但正因如此才准备了升级方案和傻子圈未来控制升级策略,但是随着西方互联网泡沫崩溃的持续和美帝破坏内部市场的过度补贴行为,直接导致了真正理解话语权的人被开除,剩下的都是尽可能利用傻子赚快钱的——当年主要来钱的方法是对海外华人销售“神医神药”的网站抽成,因为美国看病实在是太贵了,贫穷的华人只能来这些地方寻求一点希望,这个几乎是“临终关怀安慰治疗”的生意至今依旧是重要盈利手段之一:因为低成本的傻子只能骗那些又傻又绝望的另一个傻子。)
   
  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很多问题,既有文化的,也有市场的,也有市场中文化与意识产品的特殊性的,也有补贴对市场的影响的,也有市场份额争夺中的文化因素的……
  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那些人当年没那么短视,美国人不一下子乱给补贴(波动很大),今日的中国网络世界是没有“小粉红”什么事儿的。
  不过从这个角度来讲,也许当年我们努力建立起的傻子闭环系统在各种偶然间对我国产生了一定的长远且有利的影响——这套系统会自发的衰弱下去,毕竟闭环系统本身会累积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其他任何市场手段甚至其他手段都无法很有效的改变这套系统的内部循环结构了。
  说不定这为我们的舆论战场偶然间争取到了一定的时间,这当年还真是万万没想到……
  当然,这里说的有点偏题了,我会再开一篇文章,说的委婉点。
  这本身也是《人肉二极管》的部分内容之一。
  
  在这儿,我也可以扣一下我们的主题,说一下比较可怕的“不做硬核人”的必然的下场——虽然做了也不一定跑得掉。
  你们有没有发现,一般来说上面那种傻逼总是不由自主地喜欢用类似形容“你们都住在笼子里”这样的说法?
  事实上……如果你纯粹做一个刷刷人的话,其实一直都会在笼子里。
  
  但是关键之处不在这儿,关键之处是怎么让人不觉得自己在笼子里。
  虽然具体说起来方法很复杂,我也说不太清楚,但是有一个原则是这样的。
  “大笼子里要有小笼子,大笼子里的群体多了,看到小笼子里的群体就觉得自己在笼子外面。”
  这句话想必大家有可能已经听过了,但是下一句可能极少有人听过,这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秘密。但你观察一下周围,你可能瞬间就明白了。
  这句话还可能和后来猫与狗作为宠物的差异的笑话有一点点关系。
“当大笼子变成小笼子的时候,只有让小笼子里的人认为自己不在笼子里才能继续压榨剩余价值。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让小笼子里的人认为大笼子投喂的食物和观赏的目光是一种贡品与敬仰,里面的人就会以为自己有上帝般的智慧与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会心甘情愿的继续待在里面,安静的等待着我们的屠宰。”(这是我当年提出傻子闭环系统时的原话……挖草我小时候好黑啊……)
  (只有全知全能的上帝是不需要受制于因果的)
  
  如果你有初步的“硬核”人生,也大概率不能跑出大笼子——但却可以避免你进入小笼子的最深处而不自知。
  你想问,除了更加愚蠢以外,小笼子的可怕之处在哪?
1:小笼子里的人不是观赏动物,它代表的是一种逐渐的逝去。最后只有小笼子本身还能存在。
  小笼子里的人给大笼子的人看只是副业,小笼子不是动物园,这个世界没有这个闲工夫。
其实大笼子的栅栏才是真正的栅栏,小笼子的栅栏其实是绞肉机的刀片。
   
  2:绞肉机一旦盖上盖子,它就需要更加的管理自己的边界,傻子围墙会越来越厚,除了主人的手以外没有肉能逃出来,绞肉时偶然蹦出来的也已经稀巴烂了。
  
  3:小笼子里的人总是认为即便有绞肉机的存在,它也会有预兆的慢慢启动,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稍微硬核一点的人,都很不容易进入小笼子绞肉机,进去了也容易逃出来。
  而刷刷刷的人……几乎不可能在大笼子里过一辈子。
  
毕竟……人总是爱吃肉的。
  最后结语,也是很多人对我的疑问:为什么我反对美帝的过程中好像总是夹杂着一些东西?像是私货?
  嗯,是的,当年他们把我们飞了的时候,美国联邦政府手下的包工头还欠了老子两万七千五百多块血汗钱。
  北美利奸北美利奸最大霸权工厂违约了!王八蛋王八蛋小布什猩猩欠下不知道他妈多少个亿,留下烂摊子还带着死丑的老婆卸任了!我们没有办法只能变红心过日子,原来100多200多300多的文斗费,现在统统免费干,统统免费干,所有烂事全掀开。美联邦你王八蛋,小布什你不是人,我们辛辛苦苦干了大半年,不发工资不发工资。
  你还我血汗钱!
  你还我血汗钱!
  你还我血汗钱!  
  妈的,什么时候可以武装讨薪。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马勒戈壁。
  老子死之前一定要看到白宫再次变成黑宫。
  
  为啥两万七这么大仇?
  靠,当年我可是个穷学生,这两万七是为了渡过无聊的暑假攒的买新电脑和PS游戏机的钱。
  老子因为没了这笔钱,那台动不动就坏而且卡的要死的旧电脑强行再用了好久!
  他妈的,血海深仇,日你妈个盎格鲁撒克逊猩猩佬。
  钱可以不要,气不可以不出。
两万七千五百块,算一毛钱一条人命好了,275000条狗命才能解老子心头恨(狗命只是形容,真狗狗多可爱)。
  啥?一毛钱一条命不值当?
  哦,谁当年让宣传“老太xx年前存入几块钱,银行兑现承诺给几百万利息的?”
  到武装讨薪那一天,也该兑现这个宣传了。俺要的不多,二十七万条狗命当利息就行,剩下的钱我继续存着。
  做人啊,还是要有一颗菩萨心肠,得饶人处且饶人嘛。
  
  
———————————————————————————————————————
  哦对了,忘记说了,应该有人会想问:俺这么做了以后,虽然需要积累一定时间,那大概多久我能干一些和以往相比“高一点思考档次”的事儿呢?
  嗯,这个不好说,但是如果对于刚刚开始工作或者勤快的在校大学生的话,这还是需要挺长时间的,差不多要两到三个月吧。
  觉得太长我也没办法。
  如果比意料之中短……
  你忘记掉增长方式啦?你开车变成卫星需要一周,卫星升级到登月火箭再一周,如果考察与综合思考勤快一点,再过一周就是恒星级战列舰了。
  
  速度越接近光速会发生什么啊?嗯啊,时间膨胀呗——大多数人的认知也在提高,但他们在开车,但是如果你越接近光速,那么你就可以用肉眼看着那些开车的人在迅速的变老。
  正是因为有这么恐怖的加速度,所以才有人能做到看上去是一般人几辈子都做不到的事情。
  其实大家自己生活中也早就有相似的感觉了:在你精神好反应快的时候,你会感觉你的时间过得更慢(反之就是闹钟响起,你决定再睡五分钟的时候)。
  只是那是因为对于同等复杂度事件的反应速度增加,而提高思考组合性是在极大的加速复杂事件的处理效率。复杂度的增加也和思考的组合性增加的方式类似,所以只要思考上超过一点点,看上去只是略落后的人可能就到了想1年都想不明白的程度。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身边原本同等级的人,你三个月后再提出一个某种系统或者逻辑(无论是赚钱还是啥),他们慢慢分析基本上还真的常常需要一年才能大概明白(这还是记性好的情况下)。
  
  一旦能经过第三个月,有一定独立维持一个组织在恶劣的外部环境下生存的能力时,其实你也就可以大致的用赚钱的效率来计算你和其他人的“光速”差距了。
  比如说欧神的赚钱效率,大概处于光速的99.999999%多一些,时间膨胀了2000多倍(以你初始条件为“第一桶小金”也就是100万计算,这里就不用计算“开车人”的速度了,基本上和静止区别不大)。
  而100%光速,大概就是人类生理的极限——是,再改变算法也可以继续提高,但是人总有个时间限制。当然,这也需要无限的能量,这也是不可能的。
  当然,我们也知道越是接近光速的时候质量也越大,想要继续加速就更加困难,而这里消耗的能量的差异,就是认知水平的综合差距啦。
  虽然这之中也有很多变量的影响,但那些影响么,想必是微乎其微的。
  哦,这里并不是说“出身导致感知能力更容易提高”不存在——但即便如此,它依旧是一种感知能力提高的方法。
  龟兔赛跑这种事情,谁都不想当乌龟的。但是乌龟只要跑,那么总会有可能赢的机会,毕竟世界是复杂且多变的。
  一只跑赢的乌龟,价值胜于千万只选择不跑的乌龟。跑输的乌龟呢?那只跑赢的乌龟,是这些跑输的千千万万的乌龟中的一员。
  
当然了,这么搞一下,一个月以后至少任何“不说人话”的文章都是可以随便看的大概理解意思的(当然不包括专业技术领域)。关键还是能看得懂“各种操作逻辑”。
简单的比喻就是:你在玩游戏的时候,人家告诉你个技巧“房子最好从左边攻”你其实很容易学会,但是如果不知道为什么从左边攻击,或者用什么来权衡不要从左边攻击就不能发挥大部分该战术的价值。我们通常在游戏里将其称呼为“意识”。意识归根结底就是操作逻辑,看不明白操作逻辑只能看明白任务标的或者技巧列表是很难打的好的。现实比游戏也更加有不确定性,所以操作逻辑本身更要超过操作技巧和目的本身,操作技巧和目的仅仅是为了方便思考操作逻辑所使用的一部分阶段定位点,这种定位点有时很重要有时很不重要。定位点越是不重要,操作逻辑通常反而更难。这就好像“题海战术”用来应付考试还能凑合,用来干活的作用相对就有限多了,毕竟考试的元素和元素间影响的范围还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你才需要增加自己的“组合性”,因为这才是“作战意识”的基础原料,没有它你就不能拥有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力量”。
  即便从游戏来说,这也至少是“业余高水平玩家”和“准职业级玩家”的差别,他们两个名义上是只差一级,但是我们都知道他们彼此之间有一道极其巨大的鸿沟,这道鸿沟并不是什么“压枪技巧”而是操作逻辑与天赋(游戏天生反应速度慢了还是要死,现实中还好)。

  哦对了,如果你做了以后发现刚开始效果就一般,那么可能你已经走上这条道了。不过重新复盘一次也没什么大事(如果你的周围环境还是普通阶层群体为主,其实你早就已经感觉到和他们完全聊不来了,不是指内容聊不来而是指认知程度差异太过于悬殊,以至于同一个东西也能鸡同鸭讲一样)

  哦对了:提醒一下,这么做以后也不用刻意的考虑什么“我的组合性咋样了”,你的大脑会自动干这事儿,再说精确计算这些玩意儿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
  想对方向,顺其自然。

水库论坛是一个职业炒房论坛!一套房子,成了贫富之间的分水岭!
水库论坛真正教你做的事,其实是毁三观,竖新生!
水库论坛一点一点讲述房产投资的逻辑,讲述老百姓最关心的事!
水库论坛网址:
www.oushenwenji.net
水库论坛微信群统一入口:shuidi021,备注“水库论坛”。

水库论坛

水库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微信扫一扫,水库论坛微信群等着你,备注“水库论坛”。

手机版|Archiver|水库论坛欧神文集官网 ( 沪ICP备18000679号-1 )

GMT+8, 2024-12-22 22:02 , Processed in 0.100874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